農民工隨遷子女:如何適應社會
2013年06月08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與此同時,緊跟進城務工人員而來的、另一規模巨大的群體也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他們從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村來到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城市,在融入新生活環境的過程中,面臨學習、人際、環境、心理等方面一系列的困難、困惑與挑戰,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問題日益凸顯,這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并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緊密相關。有統計數據顯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心理出現問題的檢出率較一般人群要高,主要表現在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冷漠等方面。
影響隨遷子女適應社會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在隨遷子女社會適應中的作用在于父母通過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會規范和準則傳授給孩子并糾正其行為。這一方面可以分為父母態度、家庭氣氛和家庭居住條件三部分。
教育因素 隨遷子女進入當地學校,獲得社會規范、道德價值觀以及知識、技能等教育,他們在教師、同學、學校紀律等影響下,學習如何進一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群體同伴因素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所處群體中的氛圍和要求等,都會使其意識到自身在群體中的責任和義務,群體的評價也會誘發孩子的自我意識,這些都是他們社會化的過程。這可以分為交友范圍、交友意愿、對自己同伴關系的認識三部分。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及文化中所包含的社會態度,能決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對于周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能影響他們的行為及行為效率。這可分為對當前社會環境的認同、社會適應情況、對城市居民的態度等方面。
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問題帶來的影響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和睦融洽并且各階層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其中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的主要標志之一。如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難以適應城市生活,將會給其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并且城市本身存在的交通擁擠、住房緊缺、就業困難、社會保障等問題,可能使他們對城市產生懷疑、失望、厭惡甚至敵視等極端心態和行為,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社會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不僅僅是指城市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多少,而是農村人口是否很好地適應了社會,是否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如果只是數量意義上的城市化,而原來的農民并未真正轉變為市民,這種城市化進程是畸形的。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教育和技能培訓,注重提高城市化主體人的綜合素質,是城市化進程中需要長期重視和最終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如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社會適應性方面出現問題,對他們的個人生活必將產生不良影響。根據陳建文、黃希庭教授提出的社會適應性理論,每個個體的社會適應性發展情況分為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四方面。這折射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身上,如果這些孩子心理有陰影,必將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內在心理也將顯現到外在的處世態度和行為上,并且對家庭氛圍、同伴關系、社會環境認知等產生不良影響。
提高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的措施
夯實家庭教育基礎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也是其補充和延伸。應創造條件鼓勵進城務工人員積極主動幫助子女增強社會適應性,以包容和耐心的態度對待隨遷子女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注意通過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對子女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教育。同時,家庭氛圍的融洽也會影響隨遷子女對環境變遷的感知,從而激發心理層面的積極因素來面對問題。
鞏固學校教育基石 學校作為個體實現社會化的重要過渡場所,無疑是提升隨遷子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環節。學校應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進行專門的課程設置,增加適當的心理輔導,針對隨遷子女現狀對課程難度進行科學調整,從而提高隨遷子女對學校的融合度和親和感。教師應多和隨遷子女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學習中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認識成績差距產生的原因,為他們制定特定的個人學習計劃。
加強群體同伴交流 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同伴之間可以相互傾訴,減少孤單和寂寞感,在生活和學習中也可以互相幫助和扶持。因此可從同伴入手,擴大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交友群體,增加交友數量,使其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更快地融入社會。建議學校多開展集體活動,鼓勵、吸引隨遷子女參加,讓他們在活動中與他人進行合作與交流,逐步融入城市的學校生活。
增加社會援助 社會文化是與基層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對社會群體施加廣泛影響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的總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是否認同所處環境的文化,對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有著重要意義。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講,可以充分調動各類公共管理主體的積極性,參與到幫助隨遷子女提高社會適應性的實踐中來。在政府層面,應制定有利于隨遷子女在城市中生活和學習的各項配套政策,簡化手續,拓寬隨遷子女接受教育的各種渠道,逐步實行和城市兒童相同的教育政策,實現教育公平;在社會層面,可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發揮各種社會公益機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對隨遷子女社會融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社會融入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