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農民工培訓為何遭冷遇
2013-07-01

農民工培訓為何遭冷遇

2013年07月01日  來源:山西日報

  一邊是政府相關部門培訓機構的熱鬧 一邊卻是農民工的淡漠

  核心提示

  農民工培訓被認為是解決農民轉移就業和企業用工緊缺矛盾的一劑良藥。為此,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培訓項目的覆蓋面一年比一年廣。然而,一些地方的農民對這樣的“免費午餐”并不買賬,原因是不合“口味”。一邊是政府相關部門、培訓機構的熱鬧,一邊卻是農民工的冷眼觀望。農民工培訓該如何走出尷尬?相關人士指出,農民工培訓的“含金量”亟待提高。

  A農民說:想學的學不來,讓學的用不上

  農民工就業難,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

  俗話說,“薄技在身,勝握千金”。為此,從農業部門的“陽光工程”、扶貧部門的“雨露計劃”,到勞動保障部門的技能培訓,等等,各級政府部門推出一攬子培訓套餐,齊心協力,積極參與。

  然而,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發現,一邊幾乎是貼著本兒搞技能培訓,另一邊卻是很多農民工的不領情。

  為什么對免費的培訓,農民工還不熱捧?

  采訪中,一些農民工反映,他們急需要新技能的培訓,但政府部門的培訓針對性不強,對提高就業能力的作用有限,希望培訓形式要多樣化。

  平遙縣寧固鎮河西村牛曉東的話就很有代表性:想學的學不來,讓學的用不上。他告訴記者,農民工培訓一般是短期的,而像廚師、縫紉、車工、焊工這類比較走俏的專業,短時間培訓確實難以熟練掌握。

  垣曲縣育紅職業培訓工學校創辦5年來,面向市場需求,先后開辦了電焊、計算機、按摩、電器維修等專業,已累計培訓農民工800多人,殘疾人130人。據了解,該校輸送學員的就業率近90%。

  然而,面對記者的采訪,校長張賓的臉上并沒有多少欣喜:“按理說,農民工技能培訓應當很紅火,但實際上近幾年,不少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在生源上都面臨困局。從外面打工回來的農民工都覺得培訓重要,但是參與的機會非常少;而留在家里的又多數是老人和孩子,沒法接受培訓。”

  記者了解,其實,育紅職業培訓工學校的困境并非個例。

  農民工觀念陳舊,不重視培訓也是一種普遍現象。6月26日,在省城茂盛裝飾市場,記者與在路邊等活干的幾位農民工說起培訓工程,大家都說“政策好”,但問起是否愿意參加培訓時,好多人回答很干脆,意義不大!

  來自臨縣兔坂鎮王家峪村農民劉海表示,自己從事的一般是體力活,沒有必要花金錢、時間和精力去接受培訓,更不愿意因參加培訓而失去工作的機會。

  B部門說:項目資金短缺,師資設備薄弱

  培訓就需要成本。

  資金短缺,師資薄弱是記者采訪相關部門,以及培訓機構和學校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

  多年來,天鎮縣一直把勞務輸出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去年以來,該縣依托“雨露計劃”培訓基地,著力打造以家政服務員為主的勞務品牌,助推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目前,全縣已有300余名保姆在京城扎根,月工資在2500元至4000元。縣扶貧辦主任賈彪告訴記者,輸出一個勞動力培訓費應在2500元至3000元;學好一項技能至少需半年,一項技能證書和技能鑒定費要300元左右,而現在每人只有500元培訓費,要完成培訓任務,達到國家標準培訓,這么少的培訓費可以說是捉襟見肘。

  與扶貧部門的“雨露計劃”一樣,農業部門的“陽光工程”也面臨同樣的困局。

  壺關縣是我省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以前大多是靠體力去掙錢。近年來,該縣強化對輸出人員的培訓和指導,真正使勞務經濟成為了農民增收的“助推器”。據悉,去年,全縣勞務輸出6萬余人,實現收入超過6億元。

  縣農委主任趙保忠告訴記者,“陽光工程”對農民工的就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但每人的培訓經費僅有310元,簡單點的專業學員還能學個差不多,難的專業估計只能學個一知半解。

  “現在用工荒主要是技工荒,讓農民工去學會計不現實,學鉗工肯定上手快。我們也想開設一些比較走俏的專業,可是條件有限啊!一臺數控機床得多少錢?再說場地限制有些專業也無法開設。”張賓向記者訴苦,政府應積極扶持培訓學校的發展和建設,進一步使教育資源優質化。

  記者了解,除一些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外,多數承擔農民工培訓的培訓機構師資條件和設施不足,缺乏業務理論水平高、專業技術強的高級技工教師,不少培訓機構教師都屬“掛名”式,不但讓培訓效果打了折扣,而且也影響了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

  C專家說:與就業掛鉤,才適合農民口味

  為農民工提供免費技能培訓,被稱為“惠民之舉”。然而,這樣“惠民”的好事卻并不好做。

  如何讓農民工培訓避免 “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創新培訓模式,整合培訓資源,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賈彪說,農民工培訓必須與就業緊密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差什么練什么”的原則進行培訓。要想獲得良好效果,就必須與就業直接掛鉤,農民重視的是實際利益,能提供工作培訓才會有效果。

  “培訓形式一定要迎合農民工的‘口味’,緊扣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真正讓農民工學以致用,農民工培訓才能真正受到農民工的歡迎。”趙保忠建議,要根據農民工的工作特點,采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把課堂開在工地、車間,甚至是田間地頭。

  省扶貧辦科技教育扶貧工作站站長趙原認為,通過聯合辦學,緊扣市場需求,增加培訓的含金量,真正讓農民工學以致用,技能培訓才能受到農民工的青睞。

  另外,記者采訪時發現,由于政府很多部門都參與了農民工培訓,并且培訓內容、專業、補貼費用等各方面的要求均不相同,這種多頭管理的局面一方面使得培訓資源過于分散,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也讓農民工眼花繚亂,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去哪個部門培訓。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農民工培訓的受眾面非常廣,是個龐大的群體,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統一管理,農民工培訓流于形式的狀況就很難避免。如果真想讓農民工學到一技之長,就應把有限的資金整合起來,把培訓時間再長一點,費用再提高一些。

  培訓要把準農民脈

  農民工培訓這一項國家的“民生工程”,其初衷就是幫助農民工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勞動技能,促進農民工就業。但事實上,一些地方的農民工培訓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現“政府熱、農民工冷”的尷尬現象。

  如何讓好政策叫好又叫座呢?筆者認為,一是,培訓資源急需整合。因為歷來“九龍治水”都是各自為政,權責分不清楚。把分散的資源整合到一起,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讓這一“民生工程”形成最大合力,發揮應有的效果。二是,政府也應該轉變觀念,讓市場來主導培訓,市場需要什么,就讓培訓機構設立什么專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什么專業投入少,培訓機構設立什么專業;培訓機構報什么專業,負責部門批什么專業。三是,農民工應當是培訓的主體,而不應當是培訓這架機器上隨著機器轉動的零件。培訓課程、培訓方式一定要適合農民工的“口味”。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