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來務農人員權利缺失嚴重
2013年07月15日
沿海大城市的本地農民不少都有不俗的分紅與租金收入,毋須務農為生。但在屬于他們的土地上,還種著蔬菜和糧食,這是因為雇用了外來務農者。這些進了城卻仍然務農的群體究竟有多少,其生活狀況又如何,官方一直沒有數據。日前社科院等機構公布的一個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北京目前至少有12萬外來務農人員,在上海,這個群體也至少有13萬。外來務農者已成為發達地區及城郊農業的新生力量。
這些農民工的權利缺失不能忽視,不僅因為關系到社會公平,也與環境保育和食品安全相關。上述研究報告提到,外來務農者大多面臨著農地經營權問題,七成外來農戶土地轉包時限為一年,僅有3%在五年以上。土地租賃政策朝令夕改,地租不斷漲,租約一年一簽,凡此種種,結果就是迫使進城務農群體“采取掠奪式的種植方式”,“透支土地肥力”,最終污染了當地環境,又影響了食品安全。
最年幾年,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一直是輿論的焦點。監管制度的缺失和道德淪喪都被不斷地提起,但上述現象似乎給出了一個直觀得多的答案:當客觀環境令活在其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無法作長遠打算時,利益最大化的抉擇就只能是竭澤而漁。對于不得不這樣做的進城務農者,絕不能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嘆息,而是希望借此機會思考,迫使這類行為出現的經濟社會背景。
這份報告認為,外來務農者面對的一系列問題,根源在于戶籍管理,應放開現時遷徙管制。戶籍改革無疑是必須走向的方向。然而,在財政上的分稅制和各地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當下,很難期望戶籍問題能在最希望被打開缺口的那幾個大城市有重大的變動。在中短期里,對進城務農者的社會保障問題,比較實際的思考,倒可以先鎖定在認定他們的就業身份之上。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包含了諸多內容,但如果從申領資格的角度看,可簡單地分為基于就業與基于戶籍兩類。例如“五險一金”就是基于就業的社會保障政策,有正式就業身份就能得到覆蓋;而低保、教育、住房等政策則基于戶籍,要申領必須回到戶籍地。當前弱勢群體之所以弱勢,主因就是不能同時擁有這兩類保障。例如下崗工人,有戶籍沒工作而得不到基于就業的保障措施覆蓋;農民工因沒有戶籍,對就業地的本地公共服務沒有社會權利。近年來,一些基于戶籍的服務嫁接到就業身份上,以父母納稅年限來確認小孩上公校資格就是例子。
當前進城務農者與其它農民工最大的區別,首先是他們不清晰的就業身份:沒有租房納稅、普遍證件不齊。由此可見,進城務農者的困境,是因為他們既無戶籍亦無勞動合同,于是既不能獲得基于戶籍的服務也不能得到基于就業的保障。他們處于不被任何社會保障制度覆蓋的尷尬處境中。要應對這個問題,根源當然是劍指戶籍管理,但比較實際的第一步,似乎應該是先認定他們的就業身份。如果能還這些進城務農者一個就業的名分,無論是合同工還是自雇者,只要辦好手續、備齊證件,都能把他們引到一條有盼頭的路上。這對于城市和他們,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