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缺乏早教培訓指導
2013年07月24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24日電 北京海淀區王女士的女兒快三歲了,家長們在小區里交流育兒經驗,不少寶寶在這個年齡段已經會識很多字,背誦上百首詩歌,會簡單的英文,這給王女士帶來很大壓力:“其他寶寶的學習都在提前,我女兒怎么辦?沒有先發優勢,以后去學校會不會成為被淘汰的差生?”
科學研究證明,0至7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一時期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教育,就能加速兒童智力的發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中國家庭傳統上都比較重視孩子識字背詩等技能的提前訓練,而西方家庭的這種壓力較少,他們更多傾向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王濤直言,這和家長自身缺乏相關培訓有關,早教的概念,大多數中國家長都認為是提前學習,讓孩子在以后的學校教育中占據主動,
美國密蘇里州教育部創辦的“父母作為老師”(PAT)的項目最為著名,目前該組織已將它們的項目推廣至全美47個州,培訓了8000名“父母輔導者”,這些工作人員主要是每月對每一個家庭進行一小時的家訪;美國的另一項以家庭為基礎的父母教育計劃,稱作HIPPY計劃: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指導計劃,計劃中的母親們每周受到一次訪問,每隔一周參加一次與其他父母們的集會。
“調研顯示中國家庭比較落后的人文啟蒙是影響兒童探索欲和創造力的根本,超前地讓孩子學各種技能,而不是激發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忽視對審美、音樂、人文知識方面的培養,這實際相當于給孩子加上十倍速的心臟發動機,最終是會扼殺想象力、創造力。”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碩士,兒童心理專家蘭海呼吁,中國家庭需要轉變早期教育重點,還更多的兒童童年。
年前出版《湯圓王子童話集》的南詔是童話早教的踐行者,她認為,早教期間關鍵的不是知識灌輸,而是真善美信念、審美情懷和想象力的培育,童話正是她經過探索發現的上佳利器。通過寫作親子童話,通過睡前童話閱讀,她能感受到自己和孩子都受益匪淺。她對記者說,面對浮躁的社會情緒,中國家長們兩極分化,要么爭先恐后進行功利化早教,要么遁入深山誦讀孔孟經典,其實都體現了一種知識焦躁,亟需類似美國密蘇里州“父母作為老師”(PAT)項目的系統培訓指導,希望這個問題引起有關部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