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家長遇中國式教育困境
2013年07月29日
7月25日,國家會議中心,正在舉行的婦兒博覽會吸引了大量家長的參與,也直觀地顯現出目前兒童產業的火熱程度。由新京報舉辦的2013早期教育論壇也在博覽會同期舉行,我們特意邀請了12家知名早教機構的負責人,一起剖析新一代家長在教育理念方面的轉變,直面中國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享早教機構各自的應對之策。
數據顯示,2007-2011年末,每年出生新生兒1600萬人左右,新一代獨生子女家長開始遭遇包括隔代教育、保姆教育、攀比心理、功利教育等等在內的中國式教育困境。
議題1
新一代家長教育理念各有利弊
80后,甚至90后開始步入“家長時代”,他們帶來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時也帶來更多教育方式的爭端。
張文欣:以前的家長,像我們的父輩,更多奉行管教式教育理念,現在的家長則更尊重孩子,愿意和孩子做朋友,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觀。
楊松華:家長教育理念的轉變實際上是隨著國家教育體制轉變的。80后、90后家長觀念新,對孩子的生存能力、技能、性格特別關注。但在品德方面也許和上一輩人的理解不一樣。
劉莉娜:作為一個70后的父母,我的觀念也在轉變。以前的家長會讓孩子學很多東西,看重知識學習,但現在很多家長更看重的是孩子興趣、情商方面的培養,關心孩子是不是有一個好的性格,是否能跟別人很好相處。
陳龍星:每一個時代的家長接觸新事物的媒介不一樣,這導致他們觀念上的變化。社會環境、家庭結構、收入狀況等因素的變化,導致新一代家長的轉變。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提高了,追求早期教育服務的個性化、定制化。
議題2
中國式家庭教育問題在哪兒?
數據顯示,新一代獨生子女家長開始遭遇包括隔代教育、保姆教育、攀比心理、功利教育等等在內的中國式教育困境。
曹志民: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父母,父母不能把一些問題全部推給幼兒園或早教機構,這是不公平的。另外還有很多社會因素在里面。我們不能改變社會,我們希望改變我們自己,能夠影響家長,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次,我希望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要把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價值觀強加給孩子。現在社會誠信缺失和冷漠是事實。但是家長不能過分把這個灌輸給孩子,這樣不好。比如,讓女孩子離男老師遠點,不要跟男老師呆在一起,這樣過分的灌輸,會讓他對人不信任。
王雪紅:80后的家長身上還有不足,尊重孩子是他們的優點,但他們的不足也與此有關。作為教育機構,我們常需要引導家長,尊重孩子,意味著尊重他的好、他的發展及不完善,孩子在發展過程當中,因為他的不完善,才需要父母和學校的幫助。
張文欣:隔代教育、保姆教育、攀比心理、功利教育只是教育問題的表象,真正的核心是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孩子在早期是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快速成長期,尤其是0-3歲,但家長往往只顧及一方面,疏忽另一方面,甚至跑偏了,我們如果想給孩子好的發展,必須樹立以兒童發展為中心,就是我們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尊重,但是對待孩子發展問題上,一定要走在他們的前面,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發展。
戴曄:80后家長的通病是傾向于進行“遺憾的彌補”。因為自己小時候父母的指導非常極端,所以特別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把小時候的缺憾彌補過來。比如覺得小時候父母對孩子缺乏尊重,就希望給孩子尊重和自由選擇的權力。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過猶不及,在孩子在0-3歲的時候,家長充分放任自流,孩子一旦進入約束的階段,后期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
張宏玲: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只要孩子的感官是健全的,0-3歲階段是感覺教育,是無師的教育,不需要老師,家長也只是影響力而已。3-6歲是習慣的教育。從中國社會進程的變化來看,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有不可磨滅的民族基因,家庭基因,性格基因,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其實挺無力的,改變不了社會大氣候,改變不了每個家庭的社會背景時代。
議題3
早教機構承擔怎樣的責任?
針對中國現代家長的育兒問題,早教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在培養孩子的同時,讓家長接受更多專業教育知識,以便讓家長們能在家庭中對孩子有正確的引導。
曹志民:目前還有一些問題擺在我們早教機構面前。培養什么樣的孩子,是適應上小學,還是適應社會、適應未來?如何培養,是堅持傳統教育,還是用西方現代化的思想?早教機構說如何管理學生?如何規避在辦園,辦校過程中的風險,包括人身安全、食品安全、防疫、虐童等?
王雪紅:孩子是我們最直接的服務者,他們在經歷我們的教育服務質量,但早教行業的特殊性在于,評價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的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付錢卻沒有親身感受教學質量的家長,這要求我們更多了解家長的切實需求。我們通過很多的方式,比如說家長學校,家長沙龍,幫助孩子培訓,作為一個上崗證一樣,接受更多的專業教育知識,幫他們做好教育,更多的是幫我們作為。
方超群:80后家長善于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包括教育機構、學校、網絡、圖書。我們會通過開設家長課堂,做家長培訓、請教育好的家庭現身說法等給父母做工作。作為教育機構,在早期教育階段,我們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引領、啟發。
王亦博:我哥的孩子寄養在我家,中國式教育中存在的諸如隔代教育,保姆教育,攀比心理等問題我都親身經歷過。雖然有一些宏觀層面的現實問題,但作為教育機構我們依舊有責任,即你有沒有勇氣去引導家長,并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
倪志勇:我們理解現在家長被現實環境所擠壓的狀態和他們的功利心態。在中國特定的環境中,可能需要家長的覺醒,也需要我們適應中國市場,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所以我們沒有教育家長,而是通過給孩子上課讓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影響家長,回過頭來再把家長培訓做細,取得家長的信任。
陳龍星: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些家長會用他的觀念去壓制學校的管理制度,有些家長不愿放權讓孩子獨立成長。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家長委員會,定期開會,成員定期輪換,以此了解家長們的個性需求和共性需求,共性的集體解決,個性需求則個別溝通。建立家庭委員會效果還是不錯的。
張華:對家長而言,他們關注的除了教學以外,還有環境、便利性、師資等方面,也會考慮是否有其他綜合性的服務,這給我們早教機構從業者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不光要做好分內早期教育領域內的東西,還要在此基礎上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延伸性的服務內容,比如說育兒、健康以及社交環境等。
戴曄:很多80后家長其實對早期教育理念都懂,甚至能說得頭頭是道,但他們真的能夠完全吸收嗎?到面對自家孩子時能真正實踐這些理念嗎?答案大多是:做不到!所以,如何扭轉家長的心理,也是我們教育的重點。我們現在也在致力于社區服務,要把家長課堂開到社區里,跟社區溝通,如針對隔代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組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分批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