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應消除“農民工”歧視
2013年08月08日
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城市藍皮書》發布。藍皮書指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男性約占2/3,近九成是40歲以下,東部地區一直是外出務工人員的主要目的地。
藍皮書還指出,目前雖然有20多個省份開始實行居住證制度,但是對于“農民工”的歧視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
想要融入城市并不容易,除了文化水平、技能等方面因素外,城市還對這些外來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這包括制度排斥和觀念排斥。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讓進城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落戶,使其獲得城鎮永久居住身份,成為城鎮居民中的一員。
外出農民工以青年男性為主
藍皮書指出,自2008年以來,農民工的性別比例相對穩定,男性約占2/3,其中2011年男性占65.9%。從年齡特征來看,外出農民工以40歲以下年齡段為主。
2011年,外出農民工中40歲以下的占81.8%,約1.3億人。其中,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所占比重達60%以上。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3/4左右。
長期以來,東部地區一直是外出務工人員的主要目的地,中西部地區則是外出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但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東部地區吸納外出農民工就業的比重迅速下降,中西部地區所占比重不斷提升。
藍皮書指出,由于外出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技能缺乏,其就業往往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傳統服務業等對工作技能要求不高的行業。
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調查,農民工就業長期以制造業、建筑業和傳統服務業為主,2011年這三大行業從業人員分別占36.0%、17.7%和34.2%,合計達87.9%。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魏后凱表示,制造業、建筑業和傳統服務業等工種的技術要求較低,是農民工集中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些工作崗位培訓不足,從而導致農民工在職業選擇、職業技能提升等方面陷入惡性循環職業選擇狹隘導致職業技能提升機會缺乏,而職業技能較低又導致職業選擇的狹隘。
分析
外來人口難以融入城市
藍皮書指出,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實行采取居住證的形式接納外來人口,大量進城農業轉移人口雖然被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但其戶籍依然是農業戶口,“農民”身份并沒有改變。
即使他們已經在城鎮就業甚至居住,但仍然以“農民工”相稱,帶有明顯歧視性質。因此,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讓進城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落戶,使其獲得城鎮永久居住身份,成為城鎮居民中的一員。
魏后凱表示,當前,城鎮對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排斥主要表現為顯性的制度排斥和隱性的觀念排斥。前者主要體現為在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歧視;后者則表現為在思想觀念、社會認同等方面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偏見和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