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村民為何籌資吃“大鍋飯”?
來源:桂林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3-11-07
一年多來,他們籌集資金幾百萬元嘗試種植了10多種作物,還搞了養(yǎng)豬場。他們還制訂5年計劃5年內不分紅———
30多年前,分田到戶讓廣大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在自己的土地上當家做主,徹底結束了“大鍋飯”時代;而在30多年后,為了讓全村人有更好的發(fā)展,陽朔縣福利鎮(zhèn)楓林村60位村民籌集了400多萬元資金,承包了200畝地。一年來他們在上面嘗試種植了10多種經濟作物,已陸續(xù)見成效。幾十位村民又吃起了“大鍋飯”?這到底是為什么?近日,記者走進村里進行了了解。
富裕村莊不滿足于單一產業(yè)
近日,記者來到楓林村,一條寬闊的馬路直達村里,馬路兩邊是延綿幾公里長的甘蔗種植帶,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不少村民在馬路兩邊擺著成捆的甘蔗吆喝,好一派豐收的景象。
村支書黎繼晶告訴記者,福利歷來就有種植甘蔗的傳統(tǒng),他們村500多戶村民共種植甘蔗3000多畝,加上村里還有養(yǎng)豬產業(yè),現在人年均收入已近萬元,村民富裕起來后陸續(xù)建起了樓房。
“光靠這兩項太單純了。”黎繼晶說,按理說,村子算比較富裕,但作為國際知名旅游縣的一個村莊卻沒吃上一口旅游飯。他說,村里交通方便,離縣城也不過20多分鐘的車程,看到各個地方都跟旅游陸續(xù)接上了軌,一些村民心里也很向往。
60位村民掏400萬元“摸著石頭過河”
2011年,做了多年生意的黎繼晶當上了村支書后,決心要帶動村民搞集體產業(yè),給村里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經過籌劃,去年3月,村里召開了會議,商量要成立一個種養(yǎng)合作社。經過表決,最后決定由村民自愿籌資入股,每股5000元,多少不定,最后有60位村民入股幾股到幾十股不等,一共籌集了300萬元。
很快,合作社辦好了相關手續(xù),并在村里承包了200畝地,建起了廠房和大棚。黎繼晶說,合作社有理事會,還有監(jiān)事會等機構,大家分工明確。去年以來就陸續(xù)在村里種植了黃金瓜、豆角、辣椒等10多種瓜果蔬菜。為了擴大規(guī)模,今年大家又追加100萬建了一個養(yǎng)豬場。
黎繼晶說,開始做這個大家心里也沒底,光是租地建廠房搞大棚就將300萬花完了,最開始他們種植黃金瓜,種出來后卻不知道要銷往哪里,他們以為可能要失敗,最后經過多方聯系終于有老板來收購,而且價格不錯,一斤賣到了6塊多錢,這一項就得了10多萬。嘗到甜頭后,他們陸續(xù)建立了多個大棚,在每個棚子里種植辣椒、苦瓜等不同的作物。
“之所以種這么多,就是要嘗試看什么合適。”他說,等他們將每樣東西種植出來,對比后,看到底種植什么最賺錢,然后再大面積地種。
發(fā)展生態(tài)種養(yǎng),5年內股東不分紅
“之所以搞養(yǎng)豬場,就是要搞生態(tài)種養(yǎng)。”他說,目前養(yǎng)殖場里有100頭母豬和700頭幼豬,年底一賣就可以賺幾十萬。在養(yǎng)豬場的角落里,記者看到了一個大的糞便池,里面插著一根塑料管子,管子里不斷有糞水流向大棚里。
黎繼晶說,他們這里基本不用農藥化肥,都是用豬場里產生的糞便來澆灌蔬菜瓜果。明年他們還準備搞養(yǎng)牛場,再建一個大魚塘,將牲畜排泄的糞便當肥料,做到生態(tài)養(yǎng)殖。
“為了能讓村里的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我們5年不分紅。”黎繼晶說,現在每年雖然有數十萬元收入,但他們暫時不考慮分錢,而是考慮怎么樣完善產業(yè)。他們這些籌集資金的股東都有一些固定資產,非常支持這項事業(yè),但如果有股東退股他們也不會強留,也隨時歡迎其他村民參加。
同時,大家也想到了引進外面的資金。目前,他們正在跟一些老板商量引進外面的資金在養(yǎng)殖場內建一個休閑度假的生態(tài)觀光旅游點。他說,之所以要這樣,就是想把村里的事業(yè)做大,不但讓股東們賺到錢,同時他們做好后,也會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
為了保證這一事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股東們制訂了“5年計劃”約定5年內不分紅。他說,這對于大家來說是個考驗,因為5年內拿不到分紅,還可能要繼續(xù)追加資金,需要一定的實力和堅定的意志。對于以后的發(fā)展,大家表示既然做了就盡量堅持做好做強,希望村子在未來能發(fā)展出千萬甚至上億的集體產業(yè)。
(蔣偉華 通訊員賀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