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賠償,農民工緣何愿少拿
來源:工人日報 發布時間:2013-11-07
2013年3月9日,來自河南信陽的小羅在北京石景山區一家酒樓做面點時,手掌被帶入壓面機中,導致左手四根指頭的肌腱、神經被壓斷,原因是酒樓壓面機器老化、年久失修。
據了解,小羅是2012年11月到這家企業上班的,由于一直沒有簽合同、從未上保險,小羅多次同老板協商工傷賠償均被拒絕。手指受傷后,小羅無法繼續工作,工資也被停發。幾經周折,小羅找到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的時福茂律師,經過時律師的多方努力,使該企業與小羅達成調解協議,很快拿到兩萬元的賠償。
記者在采訪此案時獲悉,如果走法律途徑,小羅可以得到3萬元左右的賠償,但小羅表示不想繼續打官司,只要能盡快拿到賠償,少一點也認了;對于受傷的手指還需要二次手術的問題,小羅表示自己還沒有具體打算,到時候再看。
時間和金錢成本構成維權門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遭遇工傷后,因沒簽勞動合同就得不到正當賠償,無正當理由被老板隨意解雇……農民工合法權益被侵犯的問題日益突出,由于缺乏證據,導致發生勞動糾紛后維權困難。許多案例顯示,通過法律援助機構的協調,只要能拿到賠償款,受害者就不愿再耗時打官司。
在致誠公益代理的案件中,和解案例占60%,一般和解賠償款能達到要求的80%左右,就算和解成功。如果繼續打官司,所費時間更長、金錢更多,而判決后如果被告拖延賠償或拒絕賠償,等法院執行再到農民工拿到賠償,又需要很長時間。這些都加大了農民工的維權成本。“豐臺區的案件從立案到審理要十個月,判決后執行還有一段時間。”時律師表示,打一個簡單官司需要一年半左右。“訴訟時,農民工常說,如果我們承諾幫助他們,就來點‘實在的’。”
時律師表示,農民工普遍缺乏安全感,盡快拿到賠償款,他們才踏實。由于雇主普遍強勢,只要愿意賠償,農民工都會通過調解將大事化小,徹底解決問題。業內人士表示,維權成本太高,是農民工不敢主張自己權益的最高門坎。
不懂法致敗訴悲劇
農民工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他們唯一的資本就是自己的勞力。時福茂律師表示,農民工找工作時最看重工資,如果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甚至管吃管住,他們就不太在乎是否加班、是否辛苦。由于身處弱勢,他們也怕因提條件而丟掉飯碗。“老板讓干什么都得干,做不好就得走人。”小羅表示,如果不是傷了心,決心不在這里干了,也決不會走到找律師和老板打官司這一步。
根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外出受雇農民工與雇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僅占43.9%。
時律師表示,在致誠公益代理的農民工被侵權案件中,簽訂勞動合同的只有30%左右。由于農民工流動性較強,單位難以為他們集體辦理保險。此外,大部分在外打工的農民工不會考慮長遠利益,經常為一時的得失不愿意辦理保險。由于辦理保險后農民工收入減少,雇主成本增加,而這部分錢又沒有進入農民工的口袋,他們覺得賺得少了,就與雇主形成“默契”不辦理保險。導致勞動糾紛發生后,雇主沒有約束,農民工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法律常識,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農民工的勞務費計算方式、支付時間及支付方式等,僅與雇主口頭約定。上工后,他們不會用心收集考勤證明、雇主欠條等證據,很多單位也沒有考勤記錄或派工單等書面證明。發生勞動糾紛后,農民工往往因證據不足,導致敗訴的悲劇。
不汲取教訓致侵權案重復發生
時律師說,致誠公益曾為一位農民工先后三次代理過欠薪、討薪案件,只是每次追討對象不同。他觀察到,那些經歷過遭受侵權、通過法律維權、接受普法常識的大多數農民工,事過之后,還是按以往方式不簽勞動合同、不上保險、沒有任何社會保障。
2006年4月26日,由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開辦的北京農民工普法學校成立,這是北京首家依托專業公益律師為農民工傳授法律知識的學校。普法學校免費向農民工開放,老師都是長期幫助農民工免費打官司的律師,他們結合具體案例,告訴學員如何依法維權。為減輕負擔,普法學校特意為每位聽課的農民工發放20元~40元錢不等的公交卡,但很少有人主動自愿聽課。
據時律師介紹,農民工普遍認為,自己不懂法律沒關系,有了問題找律師;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的工時長,不能請假。他表示,只有社會各界不斷努力,給農民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這個龐大群體的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才能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