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聚焦農民工生存現狀
2013-11-25

聚焦農民工生存現狀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發布時間:2013-11-25

  追訪葉老家村打工農民

  農民工的百態人生以及對社會的期盼和訴求,警示我們要把億萬農民工生存現狀、精神歸屬作為關注重點,在新一輪改革中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決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3%,但擁有城鎮戶籍的人口僅35%,中間的數字缺口就是2億多沒能真正融入城鎮的農民工。為了真實記錄這個巨大“沉默群體”的生存狀態、所想所盼,《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設計了一個樣本調查,隨機選取了河南省淮陽縣四通鎮葉老家村,對部分打工者進行了跨越六個省市的尋訪。

  葉老家村是農業大省河南淮陽縣四通鎮的一個普通鄉村,人口3000多,人均耕地1.3畝,全村勞動力1600人,外出打工的超過800人。20多年來,葉老家村打工者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們西到新疆種地,東到山東打魚,南到廣東辦廠,北到內蒙古當廚師。

  近日,本刊記者在這個村蹲點調查,并沿著這個村打工者的足跡,深入廣東、內蒙古、浙江以及北京、天津等6省區市,行程萬余里,與22位農民工促膝交談,目睹他們艱辛打工生活的種種遭遇,傾聽他們長久壓抑的胸中積怨,感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夢想。

  通過對他們經歷的了解、內心的走入,本刊記者深深感受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這一代農民工不能只是城市的暫住者和過客,而應被當作城鎮化的主體來對待,國家應從戰略層面考慮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及早作出全面的制度安排。

   張君:拆遷拆掉的是房,也拆掉了我們的業

  張愛榮老太太今年78歲,兩個兒子都在北京打工,老人和大兒媳婦帶著兩個孫女靠種4畝多地艱難謀生。提起大兒子張君,老人掩飾不住內心失望:“在外20多年了,家里沒花過他的錢。”

  告別張老太太,本刊記者來到北京大興區羅旗營村,在回遷樓工程前的一個路口見到了張君。紅色的安全帽下一張圓圓的笑臉,明亮的眼睛中透著一股靈氣,與老母親“不成器”的埋怨形成反差。

  “我出來打工24年了,從建筑工人起頭,奮斗成飯館老板,再退到建筑工人,算是努力了,就是運氣差一點。”張君說。1989年,17歲的張君來到北京當建筑工人,雖然每月能掙150元,但更期望找個靠技術吃飯的工作。從1990年起,他到北京一家餐館學徒,聰明好學的他很快在餐廳當了大廚,每月能拿1800元。

  “我琢磨著自己干怎么也能多掙點。”1998年,張君用打工積攢的4萬多元,在昌平區開了一家飯館。雖然只有60多平方米,但生意很好,可干了一年多,因為拆遷,小餐館被迫關閉。

  張君的第二家餐館很快在朝陽區開張了。圖房租便宜,他找的仍是平房,可生意剛剛好起來卻又面臨拆遷。由于拆遷限期緊,餐館裝修投入大卻沒得補償。接著,張君又搬到西直門開了第三家餐館,不到一年又遭遇拆遷。4年3家餐館被拆遷,心灰意冷的張君把餐館家當賣給了廢品收購站,不得不再次走上打工路。

  說起過去的遭遇張君很無奈。“我有兩個在飯店一起當學徒的朋友跟我命運一樣,來自河北張家口的老孫5次開餐館5次遭遇拆遷,最后落魄到在工地門口推著三輪賣涼菜。”

  張君說:“折遷改造后,北京的樓更高了,但一個小門面租金每年都得十多萬元,開飯館門檻也高了。拆遷拆的是房,也拆掉了我們的業。”2003年之后,張君又在北京包過廚,還到秦皇島賣過糖炒栗子,又到鄭州賣過烤雞,但都沒掙到錢。

  “我不是學習不好才出來打工的,剛出來的時候,我想的都是干一番事業回報家鄉,比如掙了錢給家里修條路。”說起自己的創業夢,張君雖有遺憾但雄心仍在。屢遭挫折的他仍然堅信:“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只要勤勞,就有財富。”

  張立新:雪上加霜的喪子之痛

  離開僅僅2年多,健康聰明的兒子就成為一具冰冷的尸體。張立新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今年6月6日,張立新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文超在醫院快不行了,快來看看吧!”帶著妻子和弟弟張新政,他們連夜坐火車趕往杭州。

  當不到16周歲的兒子張文超決意外出打工時,父親張立新雖有些不舍,但還是同意了。經老鄉介紹,張文超來杭州市一家4S店搞汽車維修。在杭州一家醫院里,他們見到了正在搶救中的兒子張文超。據工友介紹,文超是冒著高溫躺在汽車底盤下修車時暈倒的,被發現時沒啥知覺,像個植物人。幾天后,張文超去世。

  “搶救總共花了9.5萬元,4S店只墊付了4.5萬元,醫院說不補齊欠款就不讓拉走尸體。可我們都是農民,上哪弄5萬元?醫院提出一個方案,如果家屬簽署器官捐獻協議,可以抵償醫療費。沒有辦法,我哥只能簽了協議,賣掉兒子器官還債。”張新政哭著說。

  孩子不明不白死了,總得有個說法。可“討說法”路上碰到的都是冰冷面孔。在死亡原因上,雙方存在巨大爭議。4S店堅稱文超是突發疾病;可張立新認為兒子身體很好,并無大病史,可能是意外死亡。醫院的死亡原因分析也措辭模糊:“考慮可能是自身原因”。

  在賠償數額上。“我們提出賠償69萬,但4S店只出35萬,后來又壓到20萬。可當我們打算同意時,談判的范經理又稱做不了主,由律師負責談判,再次將賠償數額壓到6.7萬元。”張新政說。

  7月中旬,本刊記者費盡曲折在杭州一個工地的毛坯房里見到了張立新夫婦,此時這對夫婦精神恍惚。張新政說,在處理后事的一個多月中,我們先后到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信訪局,拱墅區勞動局,4S店所在轄區派出所反映情況。“有的部門做個記錄就沒了回聲,有的部門過問了。4S店的老板話說得很好,愿意和我們談,但就是拖著我們。老板看出來我們經濟上撐不多久,想拖時間少賠錢。”

  由于拖不起,想盡早拿到賠償款回家,張立新兩口只好天天纏著4S店的代理律師,律師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后來律師報了警,張立新夫婦還被帶進派出所。因為身體虛弱,張立新的妻子曾3次暈倒在杭州街頭,內心絕望,她曾去跳西湖,幸而被好心的群眾救下。

  張懷忠:任何保障也抵不了這四畝地

  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里,不知道今后歸屬在何處,是本刊記者采訪這些農民工的突出感受。無論是事業有成的成功者,還是飽嘗艱辛苦苦掙扎的打工仔,都對未來表現出不確定性和迷茫感。

  經過13年打拼,今年31歲的張懷忠已是廣東東莞一家小型電子廠廠主,年產值超千萬元。但問起未來打算,他依然一臉迷茫:“我的想法就是跟著市場行情走,行情不好就早退休。但退到哪里,不知道。我雖然已在鄭州買了房子,但不一定去鄭州,買房主要是讓血汗錢保值。”

  張懷忠說:“我家里有4畝多地,單靠種地生活困難,但任何保障也抵不了這4畝地。”張懷忠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憂心忡忡:“我們最怕不平等競爭,中國的大企業太大了,小企業活路窄。2008年辦廠以來,我沒從銀行貸到一分錢,想辦個信用卡,因為是外地人都辦不了。”

  20多位打工者中有6人算是“成功者”,擁有在中等甚至大城市買房的能力,其中4人買了汽車。但“打工有成”的他們內心世界卻漂泊不定。2009年,張懷忠的哥哥在天津一個工地摔傷去世,留下嫂子帶個三個未成年的侄子;父親也因抑郁得了癌癥。雖然創業有成,但老家仍讓他撕心裂肺地牽掛。張懷忠說:“過春節時就想回家,一千多公里,路上再堵也回去。開20多個小時,只在服務區休息一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生產總值增加超百倍,城市面積擴大近8倍,但城鎮化率只增加不到2倍,大約有2億多農民工沒能真正融入城鎮。這個巨大“沉默群體”缺乏歸屬感的現狀令人憂慮。

  農民工群體事實上已經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年紀大一些的渴望落葉歸根,但多年的城市洗禮又使他們不能適應落后的鄉村生活。農民工“市民化”是一項巨大的經濟社會系統工程,如果不能順勢而為采取得力措施,打消他們城市“過客”心理,解決這些“半城市化人口”的安居樂業問題,新型城鎮化的紅利將無法釋放。

   張瑞平:考上大學,以后能和父母在一起

  ——張家樂:媽,我是樂,您和爸在那邊注意飲食,別太累著自己,我在家里很聽話,別擔心我,今天(抓)的爬蚱(蟬)又賣了二十幾塊,高興不?

  ——媽媽:我和你爸老是覺得對不住你姐弟倆,給你們的關心和照顧太少。我們也是沒辦法,誰不想和自己的寶貝在一起?

  ——張瑞平: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我們姐弟倆共同送給您的詩。

  ——媽媽:瑞、樂,我下班剛回來看到了你的信息,心里很感動。其實這首詩應該送給你奶奶。

  一見到本刊記者,在呼和浩特市打工的張運生的妻子謝慧敏,就把珍藏的短信拿給記者看,“孩子給我發的短信,我全都留著。”謝慧敏說,我們老在外地打工別提有多思念了。

  對于長期離別之痛,葉老家的村民們拙于表達,他們把思念當成了習慣,或許只能通過遺忘才能減輕傷痛。當本刊記者走進葉老家村時,看到的基本都是老人和“留守兒童”。

  叩開葉老家村張運生的家門時,他13歲的大女兒張瑞平正伏在院子里的圓桌上預習功課,10歲的兒子張家樂在家里午休。大鐵門上用粉筆工工整整地寫著孟子的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張瑞平說,她想通過這句話勉勵自己,考上好大學,以后能和父母在一起。

  親情的欠賬是葉老家村打工者內心最痛的痛點。即便如此,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無論是日子過得舒服的老板和生活困難的打工者,都在刻意克制著這種對于親人的思念。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農民工的精神世界是被遺忘的角落。隨著新一代農民工走進城市,隨著現代文明對農民工群體的熏陶,農民工們的精神追求日益豐富多彩,他們的情感迸發日益濃烈。農民工的情感世界涉及人口遷徙的自由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諸多問題,需要國家層面統一的大政策拆墻破壁,公共財政拿出真金白銀,通過城鎮化建設破解這一時代難題。記者 林嵬 王軍偉 張舒寧 毛振華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