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在貧瘠土地上播種希望
——一粒小小的籽粒莧種子,也許能夠成就一個省級扶貧鄉的致富大業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14-01-09
■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春蕾
歲末年初,記者來到山西省五臺縣高洪口鄉,現在天寒地凍,村民都熱切期盼著明年春天早點到來。
“今年,我們鄉不僅試種了800畝籽粒莧,還引進了杜泊羊、薩福克、烏骨羊、小尾寒羊、蒙羊等近千只新品種羊。”一位熱心的村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很快我們每人都將分到4~5只羊”。
雖然因五臺山風景區而聞名,但五臺縣大部分土地仍被貧瘠的荒山和亂石河灘覆蓋,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五臺縣。
以高洪口鄉為例,該鄉海拔1100米,面積115平方公里、2800戶。2011年人均收入為1600元,屬于省級扶貧鄉。
近兩年來,這一局面正在改變。中扶惠邦投資(北京)有限公司不僅在高洪口鄉投資興建了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還帶來了國內科研機構及專家團隊的科研成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孫鴻良就有一個心愿,將籽粒莧草在國內大面積種植,發展成規模產業。籽粒莧既可用作糧食,也可作為飼料,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高產作物。
現在,孫鴻良的心愿即將在五臺縣實現。中扶惠邦投資(北京)有限公司正在建立的籽粒莧種及優質飼料生產基地由孫鴻良擔任首席科學家,擬規劃種植籽粒莧1000畝,年總產量達150噸。
該公司董事長崔巍說:“我們在高洪口鄉種植的籽粒莧不僅滿足基地養殖奶牛、肉牛、羊、豬、鵝、雞、兔等需要,還可以外銷。”
2013年9月,正值籽粒莧生長旺季,孫鴻良曾帶領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專業委員會成員來到這里,參觀了五臺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目前我國每年保留種植的高蛋白牧草和木本飼料近1億畝,但由于不能適時收獲烘干加工,造成豐產不豐收,優質變劣質,高值降低值,難以派大用。
在觀摹現場,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李毓堂指出,籽粒莧是一種旱作節水型優質高蛋白牧草,可以實現以草代糧,發展節糧型優質高效豬禽業及草食家畜。
中國老教授協會常務理事、高級經濟師丁玉華也表示,五臺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探索的“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共同發展形式,是一種扶貧致富的新模式。
如今,五臺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正在打造新型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以帶動當地上千戶農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