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30萬山區農民用上放心電
來源:南方日報
近日,清遠英德供電局大灣所工作人員正在對塝腳村深坑臺區進行農網改造,確保村民春節前能用好電。張李芳 攝
清遠英德市大灣鎮小聯村村民王炳權,將自己所有新買回來的家用電器都插上了電,他說:“放心用電,心里真踏實。”
助力農村小康,加強農村電網改造,持續提升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是南方電網公司日前發布的服務群眾四項舉措的重要內容。清遠供電局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乘著廣東省振興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東風,去年8月以來,全面展開農村電網升級“千村萬家”行動,用3年時間基本解決清遠市農網過載和低電壓問題,在粵北清遠大地掀起了一場農網改造的大會戰。2013年,清遠約30萬廣大農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新農村、新電力帶來的幸福與和諧。
用電遭遇卡脖子
各方獻出金點子
由于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清遠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一段差距,在農村用電方面,這種差距較為明顯。困局造成了這樣的尷尬:很多村民有錢買家電,但因為電壓質量問題,電器成為擺設。特別是逢年過節,在外工作的人回村之后,享受不到和城里一樣的電器生活,很不習慣。
清遠農村地區用電困局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去年1月召開的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當時作為廣東省人大代表的英德市大灣鎮麻步村黨總支書記蔡林在會上建議,適當加大對清遠山區縣市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的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盡快出臺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規劃。為此,廣東省人大將加快廣東農網建設的建議列為2013年重點建議督辦。
廣大農村地區用電困難也讓供電人感同身受。據了解,2013年初,廣東電網公司滾動修編“十二五”農網改造升級規劃時,已經安排加大清遠等山區農網改造力度,從2013年至2015年,廣東電網優先調配資金加快清遠農村電網建設。
農網改造升級,也是政府關心的民生工程。去年7月8日,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專門到英德大灣鎮調研,要求將農網改造升級當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項實事來抓。清遠供電局促成清遠市政府建立了電網建設月度聯席會和現場辦公機制,該市政府領導每月組織召開協調會,并6次到電網項目現場辦公,協調解決電網規劃、建設難題。
農網改造吹響號角
三年解決用電難題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廣東是全國的縮影,清遠又是廣東的縮影,清遠供電局在城鄉電網統籌發展上的探索,將為廣東乃至全國同類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參考樣本。
去年8月,清遠供電局促請清遠市政府在英德市大灣鎮長山村召開清遠農村電網升級“千村萬家”行動啟動會,并進行精心部署,按照安全可靠、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原則,2013年改造733個臺區,惠及農戶近6萬戶、人口約30萬人;2014年,解決較為嚴重的過載和涉及民生的突出低電壓問題,完成設備殘舊、影響安全運行的中壓線路改造升級;至2015年12月底,基本解決過載及低電壓問題,全面提升農網供電能力和質量。
“清遠供電局農網改造的思路是通過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消除供電"卡脖子"、"低電壓"等問題,并根據"三農"用電特點和需求,全面提高供電能力和質量。”清遠供電局局長馬超然告訴筆者,從2013年至2015年,廣東電網公司計劃投資約10億元加快清遠農村電網建設。該局將立足實際,優化改造方案,將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切實解決農網“老大難”問題。
積極踐行群眾路線
農民期盼供電隊伍進村
農網改造不僅是一個辦實事的過程,更是一場群眾路線的實踐。在農網改造過程中,清遠供電局積極與農民用戶溝通,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得到了農民的歡迎和支持配合,成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場經典的案例。
“現在用電不用擔心了,非常高興。”談及農網改造升級帶來的種種好處,英德市大灣鎮小聯村一位村民的幸福感溢于言表。日前,筆者就清遠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在相關地區進行了走訪,在英德市,得到的多是這樣的贊許。
“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以切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為出發點,清遠供電局機關干部紛紛走出機關,采取聽民聲、察民意、解民憂、化民怨的方法,著實為群眾辦好實事。自農網改造項目啟動后,把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作為一項首要的民心工程來抓,讓老百姓用上"放心電"、"安全電"。”馬超然告訴筆者。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由于農網改造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受到了廣大農民的一致歡迎,農民的擁護和歡迎又推動了農網改造升級工作的順利進行。這種示范效應十分明顯,如今一些根據安排尚未實施改造地區的農民,都期盼著供電隊伍能夠盡早來到村里。
又快到春節了,英德市大灣鎮小聯村一大批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又將陸續回到家里過年。今年這個年,可以放心用電了—村民早已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在外打工的子女們。
撰文:黎勇欽 張李芳 龍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