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折射農村“三留守”問題
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4-01-16
1月16日,2014年春運拉開大幕。各大城市的車站廣場上人流明顯增多,在城里辛苦務工了一年的人們,將要背著重重的行囊,踏上回家的路。家在遙遠的那一邊,那里有白發蒼蒼的父母,夢里無數次出現的妻子和孩子。
春運折射出當下中國鄉村常見的圖景:田野里勞作的多是老人和婦女,孩子們大多被父母留在農村……城鎮化的步履匆匆,每年大約有2.5億農民工進城務工,帶來日益嚴重的農村“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問題。
“三留守”問題本質上是人口的城鎮化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普遍面臨著“爸爸媽媽在哪兒”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留守兒童數量在5800萬以上,由于和父母聚少離多,缺乏監護和關愛,很多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而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也容易陷入精神空虛、老無所依的困境。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村“三留守”社會問題的出現,既與我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有關,也與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直接相關。“由于地區發展差異明顯,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必須是跨區域的、離土離鄉的轉移。這些農村勞動力實現市民化相當困難,往往是青壯年勞動力只身外出務工,無法舉家到就業地生活。轉移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條件差,住房和子女上學等難以解決,客觀上必然形成農村‘三留守’問題。”
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認為,農村“三留守”問題本質上是人口的城鎮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相信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農村‘三留守’問題會逐步解決。”張紅宇說道。
健全“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更迫切
在張紅宇看來,“解決‘三留守’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真正城鎮化,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城市市民,統籌解決進城農民戶籍、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問題,讓他們在城市里安居樂業”。
讓更多的農民工能夠舉家遷移到就業地生活,讓吸納農民工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是一個長期過程。李國祥說,當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顯得更加迫切。
“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分別有不同的需要,應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通過政府扶持和因勢利導,盡可能地彌補已經缺失的家庭功能。”李國祥說。應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加大上級政府轉移力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基層政府應直接組織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通過健全農村社會管理,直接地或者督促公共醫療衛生、文化和學校等單位及時地向農村“三留守”群體提供缺失的物質生活服務和人文關懷。
專家表示,健全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不僅要解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吃飯、看病問題,而且還要為他們提供娛樂文化、教育培訓等服務,豐富其精神生活。
建美麗鄉村,讓生活在農村的居民安居樂業
“統籌解決農村‘三留守’問題,還要和產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在讓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和市民化的同時,也要讓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勞動者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張紅宇說。
李國祥則表示,要讓生活在農村的居民安居樂業,必須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解決“四化同步”中農業“短腿”問題。通過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民也能夠共同分享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
“既要推進城鎮化,也要加強新農村建設,讓留在農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條件。”李國祥建議各級財政應向農村教育、衛生、交通、信息網絡等公共設施傾斜,使農村也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