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聚焦新生代農民工婚姻:像泡面滿足基本生存所需
2014-02-13

聚焦新生代農民工婚姻:像泡面滿足基本生存所需

來源:解放日報 發布時間:2014-02-13

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明天是中國的元宵節,恰巧又是西方的情人節。一個事關家庭,一個事關愛情。一位上海專家,從剛剛這個“相親的春節”一位女孩“一天相親5次”開始,層層剝開這條新聞,解讀新生代農民工的愛情和婚姻……

  如果再有一次機會,陳欣希望能當著爸媽的面,說出那個“不”字。

  可那,只是希望,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從來沒有。

  經歷過幾百次的相親后,他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父母交代的結婚任務,然后,離婚。

  現在的他下了班后,最多的是把自己關在屋里,“最好與世隔絕,和誰都不用說什么”。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數以千萬計在都市務工的青年男女,都已經歷或正經歷著與陳欣過去類似的故事。

  他們回到農村,在短暫的假期中頻繁相親,倉促定下終身。

  這樣的婚姻,就像泡面、速食,滿足基本生存所需,卻難說美味、質量,并可能會留下難以預想的后果;但看上去這一切似乎又難以避免。
  在2月14日的這一天,我們想說說婚姻與愛,說說他們的故事。

  最高峰一天相親近10個

  今年春節期間,一個女孩一天相親5次,最后連相親對象長相都記不清的新聞,引來網上無數的感慨與轉載,相親成了春節一大熱點。

  陳欣的弟弟看了新聞,就笑,“一天5次,我哥的最高峰時比她只多不少”。

  陳欣坐在一邊,只是低著頭,不說話。性格的內向,讓他早已習慣安靜地坐在角落,就像眾人談論的事,與他毫無關系。

  加上160厘米的身高,陳欣與不少女人心目中理想的丈夫樣貌,似乎相距甚遠。

  可是,他已經結過婚了。

  中學畢業后,陳欣進中專學習車工,畢業后在西安一家大型國營工廠里找了份穩定的工作。

  剩下的,就是全家最關心的,他的人生大事——結婚生子了。

  從那以后,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陳欣總要相幾次親,但和大多數女孩都只見過一面,有時甚至就是在街頭兩人碰個頭,說幾句話,沒了下文。

  陳欣的相親數量,在3年時間里,按弟弟的話說,從“一個班”、“一個排”、“一個連”,最終至少“一個營”,“三四百人總有的”。

  最高峰一天,陳欣自己回憶,將近10人。

  讓人哭笑不得的一次,一個女孩禮貌地提了點東西到家里來,沒過10分鐘,陳欣看了看表,和女孩打了聲招呼,提著女孩的東西就出了門。

  和下一個女孩約好的時間到了,也是要去家里,他干脆提上女孩送的禮物,直接送去了下一家。

  甚至讓人好奇,到底哪來這么多未婚女孩能和他相親?

  其實并不復雜,在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餐館、商店里的女孩,多數來自下屬的縣鄉,能夠找個差不多的,嫁到城邊的村里,總是一個吸引人的概念。

  3年時間,陳欣甚至不愿去回憶,更多時是父母之間的爭吵,母親喜歡父親不同意,父親中意母親不愛……

  終于,2011年,陳欣和一個女孩訂了婚,對方是一家賣米線小店的店員,半年后兩人結婚,皆大歡喜。

  他與妻子在婚前,也只見過三四次。第一次見面后感覺還不錯,第二次帶女孩和女孩家人逛街,給女孩買了幾件衣服,還有幾件金首飾,權當訂婚禮物,接著就是擺訂婚酒了。

  婚禮,放在了那一年的國慶節,家人擺了15桌酒,房子是早已準備好的城里一套兩室一廳,加上買家居用品的花費,大概不到5萬元。

  節后,陳欣又回到西安的工廠里,女孩依舊留在米線店里工作,兩人各居一方。

  半年后的一次偶然,父親路過他們家,用備用鑰匙打開門,原想幫兩人收拾一下,卻驚呆了——家里竟被搬得空空蕩蕩。

  父親以為遭盜了,又覺不可能,再去找兒媳婦,這才知道,兩人已背著家人離婚了。

  父親暴怒,強令陳欣回家,內向的兒子囁嚅半天,終于說了實情:由于分居,妻子又愛上了別人,和他提出離婚,他怕家人責備,也對這個女孩沒什么留戀,于是就偷偷辦了手續。

  分手前,女孩把家里能搬動的,全都搬走了。搬家的車錢,還是陳欣付的。

  面對這樣的兒子,一家人一時不知說什么好。許久,陳欣才告訴父親,在他工廠附近一家小吃店的女老板,對他一直很好,可她離過婚,還帶著孩子,他怕父親不同意,一直沒說。

  家人反對是自然的,更重要的還有女老板提出的要求,“結婚可以,也不要彩禮,能不能在老家蓋5間新房”。

  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家人原想順著陳欣的選擇,這下沒有了。

  至于之前的妻子,“你愛過她嗎?”陳欣沉默不響,“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想對爸媽說不。”

  婚姻是什么?“就是找個人,一起過日子吧。”

  要是父母不同意呢?陳欣更沉默了,“別逼我了,我就這么過吧。挺好的”。

  縮小的婚嫁圈

  陳欣的經歷,在李德看來,并不意外。

  李德是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副教授、社會學博士后,在2010年做博士論文時,他已將眼光投向這個課題——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

  最初引起李德興趣的,也是陳欣、與新聞里那個女孩都遇到的問題,為什么一定要回家鄉找伴侶?

  李德還記得,10多年前的2002年春節,在北京打工的弟弟與一個安徽女孩結婚的事,兩家相距300多公里,類似的狀況當年全村還有好幾個。

  但近幾年,村里春節回家探親時的“閃婚潮”開始了。每逢春節的十多天,附近村莊適婚青年男女,在父母及親戚的撮合下見面、下彩禮、訂婚,并約來年辦婚禮時間,一直熱熱鬧鬧。

  這似乎有點違背常理。按理說,社會發展了,外出多了,流動也方便,現代青年農民工本應視野更廣、交友圈更大,無形中自由戀愛、異地婚姻的狀況應更多。

  但真在實地做田野調查后,李德發現,結果完全迥異。

  中國傳統農村的通婚距離一貫很近。曾有學者對新中國成立前250年間北方農村嫁娶地域做調查,發現近半數戶主婚前與其配偶兩家相距里數在3里—10里之內,絕大多數戶主通婚距離在1里—20里之內。

  隨著改革開放,第一代農民工開始外出打工,農民工的婚嫁圈開始發生變化。一份對河南農村5個不同地方的調查顯示,改革開放前,河南省農村居民嫁娶位置以 “同村”、“同鄉不同村”、“同縣不同鄉”為主,這三種比例自1949年至1978年的平均比例之和為95.86%。但到了2000年前后,這一項目的數據下降到82.89%,而“異省異縣”的比例上升到16.69%,而且出現了“異國”婚姻。

  在李德定點調研的河南省L村,村里第一個異省結婚的女孩小李,1990年小學畢業后便去北京打工,認識了來自山西絳縣的小孟,兩人最終在1998年舉行了婚禮,并在L村相鄰的縣城郊區買了宅基地,蓋房生子。

  但在近兩年,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接受了許多新觀念、新思維,有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但現實卻更不一樣”。

  李德曾對335名打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做了問卷調查與當面訪談。“坐在他們對面,常常覺得矛盾、出離。他們會說愛情、說自由、說責任,但從調查問卷結果看,他們的性觀念更開放,對異地婚戀的期待反而越來越少。”

  慣常的原因,“他們在城市里的自由戀愛,往往會遭到來自雙方父母的反對。”即使父母不反對,對日后去哪里落腳的想法,也和之前的農民工們不一樣了。加上,女方父母多會提出至少在當地縣城買房的要求……久而久之,在城市戀愛、回老家結婚,成了越來越多青年農民工的現實選擇。

  “與人們的設想恰恰相反,當下越來越多農村青年的婚嫁距離,在縮小,內圈化了。”

  在L村訪談時,除了客觀交通條件限制,李德得到了村民給出的3條現實理由:兩家距離近,方便相互幫助、照應,特別是農忙季節、蓋房子等大事;住得近,可以多走動,擁有一份親切感,也可增強感情;女方嫁得近,還可以在生氣時,很快得到家人的幫助,不受欺負。

  而在城市工廠里的調研,女工給出的理由,主要是覺得與同一個地方的人結婚會有共同經歷和語言;嫁人嫁得不遠,父母可以放心;同村人結婚可以更了解對方。

  不論是在家鄉,還是在城市,幾乎沒有人贊同異縣異省婚姻。

  李德分析其背后更深層的原因,一是80后因計劃生育的施行,農村家庭子女開始減少,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度增大;二是現階段我國農村養老體系、水平的缺陷,使養兒防老、養女防老的觀念依然濃重。

  一條條“不得不”的原因,加之外出打工少回家的現實,讓媒人、相親、閃婚“不得不”又熱了起來。

  只是,這樣真的好嗎?

  他(她)們的婚姻策略

  陳欣并沒有意識到,他的想法與經歷,并非只是他個人的問題。

  從2010年起,李德對新生代農民工婚姻問題進行系統調查。持續一段時間后,李德發現,現在的新生代農民工們,已開始形成自己全新的婚姻策略。

  婚嫁的距離,只是其中的表象之一。

  既然不被父母認可,新生代農民工們在大城市中的戀愛,更像只是為了填補雙方感情的空白,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開始游戲人生的不在少數。

  從問卷的結果看,雖然超過80%的人贊同自由戀愛,以感情為基礎,對方人品要好,不考慮對方貧富、學歷等情況。但對待婚姻,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婚后不幸福就應當離婚;超過70%的人贊同婚前同居,超過40%的人認可婚外戀和外遇;逾四分之一接受女孩子傍大款、當小蜜。

  觀念的改變,會直接影響人的價值觀與判斷。在新生代農民工心中逐漸成型的婚戀新策略,日漸顯著。

  比如“社會階層、門當戶對”的理念。

  “城里的女孩和女大學生根本不會看上我們,我們就不是一路人,我們收入低,養不起。即使將來做了老板,掙了大錢,也不會娶,說不到一塊……”這樣的自我認知,似乎每個受訪者都明白。李德在城市一家工廠調研,全廠27名已婚者,家庭條件都差不多,在老家屬于不窮非富。“因為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主要都依靠農業和外出打工為主要收入,所以家庭條件差別不是很大。”

  對自身與伴侶的要求,微妙的變化同樣已經出現了。

  對于個人,最明顯的莫過于結婚年齡的推遲,過去農村女孩一過20歲就算老姑娘的觀念,一去不返。現在不論是女孩自己,還是男方都已不那么介意年齡,在國家規定的女性23歲、男性25歲晚婚線后再準備結婚的人,占了大多數。

  對伴侶的要求,在看重品德、身體健康這樣的傳統標準的同時,對對方身高、長相等外在容貌要求逐步提高。這種容貌要求,是相對于傳統在田間務農形成的那種相貌而言的,比如皮膚粗糙、黝黑,穿著舊式,從沒出去打過工,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所以,越來越多的,婚姻是打工者找同鄉打工者。”李德說,他們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逐步接受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也是在基本改善、解決溫飽后,對審美意識的喚醒,其實也是一種社會進步。

  但重要的是,無論男女都顯示出物質主義傾向。對方家庭的富裕,未婚夫非農業技術的掙錢能力,女生的外貌、性格愈發重要。過去一直受歡迎的身強力壯、勤勞樸實的男青年,相貌較差卻善于理家務的女子,如今受到冷落。

  時代的烙印,深深刻在了他們的身上。

  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

  只是所謂的愛,與兩情相悅的婚姻,被裹挾在厚厚的“策略”里。

  近1.5億人的婚姻家庭

  還很難判斷,在他們身上發生的這些婚戀轉變,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只是,當越來越多陳欣的出現,當愛情、婚姻被量化、被消費、被速食,令人隱隱不安。

  春節一天5次相親的故事已讓人感慨,但若將搜索面再擴大,從令人唏噓的除夕夜云南騰沖滅門案,到去年江蘇男女青年相親,竟是嫖客小姐;河南村支書被捕,笑談村里孩子一半都是他的,類似社會新聞層出不窮;再聯想到2012年河南光山校園傷人案、2011年貴州畢節被燒死在垃圾桶里的留守兒童……

  條條新聞的背后,似乎都有著農民工婚姻問題的影子。

  李德從社會學的視角,在研究中將農民工的婚姻問題拓展開來。結婚前對戀愛、性行為的放松,會更易引發墮胎、賣淫等社會問題;結婚后的婚姻,尤其是當有了孩子后,問題更加復雜。留守兒童的安全,留守婦女的自我保護與壓抑,獨自在外打工的性壓抑、性犯罪,與結成的“臨時夫妻”,都是當下階段的棘手難題。

  李德覺得,計劃生育政策、農民工的婚嫁距離、農村養老保障建設、民工荒等,這些以前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在當前城鄉經濟發展、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似乎都有了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通過農民工婚姻這一點,從一個人、一個家庭,全部串了起來。看似簡單的戀愛、結婚,一只手牽著一個個人的幸福,另一只手拉扯的,是令社會穩定的最基礎細胞——家庭。

  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民工總數已超過2.63億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近1.5億人。

  真的,是人們的家庭觀念、道德觀念在物欲中無可挽回地喪失了嗎?

  其實未必。單看每年春運時,在中國大地流動著的數十億大軍,就能體會,家,仍是中國人的心底最深的牽掛。

  在李德與同事最新的研究中,他們感覺到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困境的核心,源自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均衡。

  2013年12月14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城鎮化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一個思維已開始現代化的人,卻不得不面對難以逾越的落差、難以擺脫的鄉村觀念,矛盾必然出現。國家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給他們帶來希望。”李德說。

  新型城鎮化并不是要消除農村,也不是推平田地蓋新樓,在李德看來,更重要的,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即以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在有層次、有梯度的產業轉移、新城發展中,能夠帶著“鄉愁”安然落戶新型城鎮,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有活干、有房住、子女有學上、生活有保障。

  “也就是說,實現他個人全面發展,這也應是新型城鎮化真正的內涵。”(解放日報記者 梁建剛)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