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每周一和每周三的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半都有這種活動,班里一共16人,其中年齡最大的16歲。孩子們周一學習捏面人,周三學習折紙,老師分別是北京智障大師張俊顯和退休高級教師王月芝,他們都是東城區的文化志愿者
成績并不重要 課堂意義在于培養交流能力
千龍網記者走進培智學校助殘活動課堂,教室中間擺放著四張方形木桌,三四個孩子一桌,旁邊坐著各自的父母。王月芝聲情并茂地演示起來,“這是啄木鳥的什么啊?”“翅膀!”“太棒了!那它吃什么呢?”“蟲子!”“真聰明!啄木鳥是大樹的醫生,大家愿不愿意學啊?”“愿意!”雖然學生的年齡在小學高年級到初高中不等,但老師卻像在對三、四歲的孩子講話一樣。
記者看到,孩子們聽得很認真,部分人可以跟著老師一起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折紙并不難,但輪到自己動手時,大部分學生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接下來該怎么折啊?”在把紙張對折后,患有自閉癥的小明(化名)不知所措地盯著眼前的紙,王老師見狀后關切地問道。見小明沒有反應,她開始演示起來,“把右角沿著中間線折過來……”如此重復并演示了三遍后,小明開始跟著模仿起來,動作緩慢而吃力,“沒錯!真棒!”王老師連連稱贊。
一節課下來,雖然學生的作品歪歪扭扭,有些甚至看不出啄木鳥的樣子,但他們卻能樂在其中。當被問及是否喜歡折紙時,小明用含糊不清的口齒說道:“喜歡。”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孩子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一定要經常鼓勵他們。”王月芝對記者說道,“其實,教會他們折紙是次要的,課堂的意義在于不讓他們封閉自己,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她同時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接觸智障孩子,完全沒有她預想地那樣困難,“他們非常天真、可愛,我能感覺到他們是希望學習知識的。”王月芝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啄木鳥,是因為孩子都喜歡動物,通過這些可愛的動物,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愛心。北京民間工藝大師張俊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他們不需要多么好的成績,課堂的關鍵在于培養他們與人交流的能力。”社會仍存誤解 智障人群需要多一份關愛
據記者觀察,智障患者在很多方面表現得不如常人,但在某些方面卻優于常人。今年16歲的小周患有自閉癥,但他卻對數字異常敏感,在同時問了多人的手機號碼之后,他仍能一一重復,基本沒錯。東城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周在幾個月前也問她要了電話號碼,她當時只說了一遍,而且小周并沒有用筆紙記下,但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在幾個月后接到了他打來的電話。小周的母親告訴記者,孩子喜歡彈鋼琴、畫畫、玩電腦,“他有時候比較躁動,經常走來走去,但只要開始彈鋼琴,他就會完全靜下來。”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對這類人群存在誤解,認為他們有暴力傾向,這其實是可以通過正確的方式把他們往好的方向上引導。”培智學校教導處主任王穎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說道。該校目前有106個學生,年齡在7歲到22歲之間。與常規學校不同的是,這里的班級名稱沒有阿拉伯數字,而是叫彩虹班、晨光班、花蕊班、海燕班、蓓蕾班……在問及原因時,王主任表示,原來的班級名稱帶有阿拉伯數字,數字越大,說明班級學生的綜合能力越強,“但是孩子們對此非常敏感,有時候會因為表現不好被"降級"而自暴自棄。”她繼續說道,“為了照顧孩子的自尊心,我們特意取了一些有寓意的名字。”王主任繼續說道,他們雖然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但自尊心很強,同時敏感而脆弱,應該得到社會的多一份關愛,“他們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應該得到更廣泛的關注。”
東城區第二文館副館長孟慶春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東城區從2010年開始從事培智學校的助殘活動,一開始是以演出的形式,后改成這種業余授課的形式,目前是第二個學期了。“文化藝術課能夠起到啟發的作用,幫助智障兒童樹立自信心,便于他們將來在社會上的生存。”據介紹,東城區還將在這學期的期末舉辦展覽,屆時將展出孩子們親手制作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