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個人承包與集體產權制度,這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立關系。其實不然,土地個人承包與集體產權的實質,還是市場化即運用市場化的方式管理土地。集體產權在“大包干”的基礎上,發揮團體實力,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讓農民盡快致富。
36年前,窮得出名的安徽鳳陽縣實行了農業大包干,一舉解決了世代困擾的農民溫飽問題,有力地推動了全國農業改革。安徽的小崗村也因此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推動了全國范圍內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俗話說,觀念新、天地寬。農村實行“大包干”,是充分發揮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有效形式,也是個人產權試點方式。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幾個人合伙經營農村土地。
如今,實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從形式到內容、方法與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是內容更豐富,方法上靈活多樣。像江蘇華西村的發展模式,有人說是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其實,華西村的發展模式,就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一種發展方式。
華西村從“七十年代造田”,成為農業樣板村;到“八十年代造廠”,實現農村工業化;再到“九十年代造城”,見證了華西村的發展歷程。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籌資2.9億元,逐步擁有了鋼鐵、紡織、旅游等多個優勢產業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成為華西村加快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用老書記吳仁寶的話說:“發展最科學,不發展最不科學”。
如此而言,安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省鋪開,一方面是貫徹落實日前在合肥召開的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交流會精神;另一方面在總結安徽先行4個試點市即黃山市、安慶市、宣城市和馬鞍山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擴大成果、謀求發展,全面提升安徽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安徽農村經濟,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水平,為農民謀福祉,才是首要,也是最終目的。
對此,關于安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鋪開,該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試點不搞硬性攤派,由各地結合當地實際,自發自愿開展。其宗旨,就是試點試驗,積累成功經驗。江蘇華西村,沒有成功先例,也沒有搞硬性攤派,而是靠試點試驗,敢為人先,積累經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事實證明,安徽4市72個村完成改革試點,量化集體資產5.5億元,近7萬名社員成為股東,當年股金分紅總額375萬元,已初見成效,說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勢在必行,也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
試點不搞硬性攤派,就是要有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路的“闖勁”,結合各地的特點,發揮其特色與積極性、創造性,做大做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篇大文章,要“精耕細作”,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增利,為農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