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殯葬文化中有很強的“入土為安”“祖墳永固”等意識,每當出現動一動祖墳的事,社會上都比較敏感,這可以理解??砂雅婵h這類把亂墳集中遷移至公益性公墓安葬的做法,說成是“掀平墳運動”,不問青紅皂白就肆意謾罵和攻擊,也是不客觀的。
近年,在江蘇農村基層,農民自己不僅在減少殯葬用地問題上探索出一條新路,在體現平等和公平公正上,也給我們上了一課。筆者曾采訪過一些村莊的公益性公墓,看到所有墓和碑的大小高低甚至色澤完全一致。這是全村人的“公約”:“抹掉”逝者生前的地位和貧富,一視同仁。墓地由村委會花錢修建,家屬只需花百元刻個碑。公墓一般兩三畝地,請村莊老人照看打理,還有報酬。有公益性公墓的村原來墓地全被復耕,火葬率也達到百分之百。
村莊公益性公墓的解決辦法也為城市提供了榜樣。城市公墓為何不能學習村莊的公益性公墓,也試試“墓和碑的大小高低完全一致”,不再造成“另一個世界”的不公。在這一方面,黨員干部要帶好頭。否則,提倡“綠葬”和減少殯葬用地,只能是一句年復一年的空話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