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事,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
12月16日一大早,伍家鄉共和(社區)村63歲的楊發英老人在家人的陪送下,來到村殘疾人康復中心。楊奶奶10歲時因疾病原因導致左腿失去行動能力,并落下殘疾,此后在家依靠種菜、種植柑橘為生。隨著年齡增長,農活已讓楊奶奶力不從心。今年7月,在伍家區殘聯的介紹下,楊奶奶開始在村康復中心“上班”。
楊發英與其他10多位殘疾人剛剛坐定,一名中年男子將騎行的三輪車匆匆停好,開始往室內搬運彩紙、竹桿。楊奶奶他們要做的,便是將這些材料組裝、制作成絹花、清明吊等成品,按件計酬。
這名送原材料的男子叫吳福新,正是他,給楊奶奶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47歲的吳福新是湖北孝感人。20多年前,他來宜昌務工,此后做起了絹花等小物件加工生意,沒想到一做就是20年。一般是他出材料,請人加工,然后付給對方工錢,再將制作的成品回收出售。吳福新做的是小本生意,賣一個絹花僅分把錢的利潤。
今年5月,一個朋友向吳福新建議,可以請一些殘疾人來進行加工制作,也算做點善事。隨后,吳與宜昌市殘聯、伍家區殘聯進行聯系,立刻得到了支持。隨后,吳和朋友們開始為沈家店、共和村等區域的殘疾人提供制作培訓。“接受培訓的已有40多人了,鄰村的殘疾人也有前來上班的。”共和村殘疾人專職委員楊運富介紹,殘疾人朋友對來料加工流程接受很快,且工作輕松。如今,原本很少出門的殘疾人,基本上都會按時來中心“上班”。
真意外,殘疾人領到工資這么激動
在沈家店社區,殘疾人杜聯正將做出的LED燈放在計量器上。這個LED燈,加工一個的工錢是8分錢,他一天做了200個,收入為16元。對于因殘在家閑了4年的他而言,這樣的日均收入,可以為上班的妻子、上大學的女兒減輕一點負擔。
沈家店社區是吳福新和殘聯合作的最早試點區,現有100多位殘疾人接受了這份工作。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王敏介紹,由于是按件計籌,大家的報酬從幾百元到1千多元不等。簡單的手工活兒,大家做的很認真。
殘疾人領到工資的場面,讓吳福新堅定了幫助這些殘疾人,長期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的念頭。
不久前,家住夷陵大道的小麗(化名)第一次從社區殘聯工作人員的手中領到了工資。30出頭的小麗,自小患有精神障礙疾病,日常需要藥物維持治療。由于殘疾,小麗未曾有過就業機會。今年5月,小麗在家人鼓勵下,接受了吳福新提供的就業機會。小麗有時將原材料帶回家中制作,做好后由家人將成品交到社區,再由吳福新回收。第一個月,小麗領取了300多元的工資,家人激動得當場流淚。
類似小麗這樣的殘疾人首次領到工資激動不已的場面,吳福新見到很多。
吳福新對此感慨很多。他說,起初合作時,并未想到這個工作對殘疾人朋友這么重要。在越來越多地感受到這份工作對殘疾人的意義后,他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殘疾人朋友最開始接受能力慢,他就上門教上4次、5次。試做階段,殘疾人朋友做出的次品率高,他不惜成本依舊鼓勵大家,直到每個人掌握制作方法為止。
更堅定,讓更多殘疾人自食其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僅已換取新殘疾人證的人員有12萬多人,其中有6萬多人擁有就業能力。這6萬多人中,尚有許多人沒有工作。
沈家店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王敏告訴記者,就業機會,對殘疾人乃至家庭意義重大。他介紹,吳福新與殘聯合作后,該社區一些長期宅在家中的殘疾人開始主動出門到社區“上班”。“上班”時,大家伙相互交流,不少人性格變得開朗。
共和村殘疾人專職委員楊運富表示,每個成品幾分錢的收入,卻讓殘疾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從物質上說,每個月幾百元的收入,對殘疾人家庭幫助很大;從精神上,他們不會把自己看作是家庭負擔,在賺錢的同時更能豐富自己的生活。
市殘聯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鄭寧介紹,市殘聯一直將促進殘疾人就業列為工作重點。此前,殘聯也曾尋找諸如電子元件加工、包裝加工等企業合作。在得知吳福新有讓殘疾人就業的意向后,市、區殘聯十分重視,并積極協助其開展工作。目前,在伍家鄉、沈家店、猇亭、西陵等區域已有300多名殘疾人朋友接受該工作。“一份工作,對殘疾人意味著生活的動力。十分歡迎有提供適合殘疾人就業機會的企業聯系我們。”鄭寧這樣向記者說。
吳福新說,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但凡殘疾人朋友做出的成品,自己照單全收。如今,他已將近乎全部的業務都給了殘疾人。他說:要讓更多的殘疾人朋友和正常人一樣工作,也能領到工資。
吳福新提供材料,殘疾人朋友對來料進行手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