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2014年十大兒童權利事件
2015-01-04來源:中國教育研究

  回望2014,世界兒童權利狀況喜憂參半。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25周年,全球已有44個國家通過立法禁止一切形式針對兒童的體罰,盡管如此全球僅有8%的兒童能享受全面禁止體罰的法律保護。馬拉拉獲諾貝爾和平獎,又一度將全世界的關注聚焦于兒童權利。然而世界各地的重大沖突和肆虐的埃博拉病毒,也給兒童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14年,中國的兒童事業在取得了豐盛收獲的同時,在兒童保護立法、福利供給規劃、兒童表達和參與等方面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兒童公益機構和公眾對《兒童權利公約》的知曉率仍然很低。

  2011-2013連續三年,網易發起了“年度兒童權利事件”評選公益項目。并在今年繼續啟動了“2014年度兒童權利事件評選”。我們摘選出國內外十大兒童權利事件,希望在回首的同時,沉淀出新的期許,期望未來更多公眾關注兒童議題,更多機構加入推動兒童權利保護和倡導的進程中。

  國際視野

  1.兒童權利工作者獲2014諾貝爾和平獎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印度抵制童工運動領袖薩蒂亞爾希,和17歲的巴基斯坦女童受教育權利推動者馬拉拉,以表彰他們“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所做的抗爭”。

  薩蒂亞爾蒂是兒童人權活動家,發起了“全球取締童工大游行” 創辦慈善組織“拯救兒童運動”,在他的努力下,已有數萬名童工得到解救。巴基斯坦17歲少女馬拉拉是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她因勇敢揭露塔利班關閉當地女子學校、破壞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情況而遭塔利班槍擊,頭部受到重傷。康復后的她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爭取女童受教育權的運動中。為了表彰她的杰出貢獻,聯合國將每年的7月12日定為“馬拉拉日”。

  

  今年共有279個候選人及團體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但最后獲獎的是兩位為兒童權利奮斗的人士,表明兒童權利的實現已經成為保障世界和平的關鍵因素。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展中國家命運的改變,是與兒童權利工作者的努力緊密相連的。

  2.巴西、尼加拉瓜等國將全面禁止兒童體罰納入國家法律

  繼今年6月巴西成為第一個實施兒童體罰禁令的人口大國之后,愛沙尼亞和尼加拉瓜共和國也相繼立法明令禁止了所有場所(包括家庭)中一切形式對兒童的體罰,成為第43、44個全面禁止兒童體罰的國家,這是反對兒童體罰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大進步。

  

  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在反對兒童體罰和暴力方面的立法進程,再一次證明,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未必能帶來兒童權利的自動改善,而只有全社會樹立起尊重兒童權利的共識,構建起全面的法律保護體系,兒童權利狀況才能相應改善。立法,是引導公民意識的第一步。

  3.聯合國發布針對消除女性歧視及保護兒童免受傷害的一般性意見

  11月4日,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和兒童權利委員會共同公布了新的針對消除對女性歧視,以及禁止傷害兒童的聯合一般性意見。意見中提到的由歧視引起的傷害行為包括割除女性外陰、強迫婚姻(或童婚)、一夫多妻制度等,明確要求各締約國落實對女性,特別是女童的保護措施,廢除陳舊落后的傳統陋習,完善立法以保護女性及女童的生命權和健康權。

  聯合國兩大委員會共同發布一般性意見,消除針對女童的歧視的決心可見一斑。意見的發布有利于促進國際,特別是落后國家和地區的性別平等,并且對各國加大保護女童的力度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進程

  4.中央放開“單獨兩孩”政策

  自今年年初起,天津、浙江、北京等地陸續開始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夫妻其中一方是獨生子女,可生育兩個孩子。這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在針對中國第三、四次履約報告的結論性意見中,曾建議中國改革計劃生育政策,以從根源上消除遺棄女童和殘疾兒童的現象。今年國家大力調整“單獨兩孩”政策,可見中國已經在為全面保護兒童生命權而努力。另外,該政策有利于性別結構趨于平衡,可以優化年齡結構,減緩人口老齡化,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5.仙游虐童案:國內首次撤銷父母監護權

  福建省仙游縣的10歲男童龍龍長期被母親虐待,2013年8月開始,當地人民政府、村委會干部及民警就多次對其母親進行批評教育。但其母“屢教不改”,并于2014年5月29日凌晨,再次用菜刀割傷林某龍的后背、雙手臂。今年7月,當地人民法院判決撤銷被申請人林麗姐對其子的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申請人仙游縣榜頭鎮梧店村村民委員會擔任其子的監護人,將孩子從家暴陰影中解救出來,也讓塵封27年之久的監護權撤銷制度得以重見天日。

  

  福建仙游法院撤銷生母監護權打破了“孩子歸父母所有”和“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傳統觀念。由于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對兒童施暴的可能就是父母,而上述觀念會極大地限制兒童保護。仙游案判決的意義不止在于激活一條法律,更重要的是再次提醒,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應負的重要責任。當未成年人本身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或其監護人保護不力時,國家或社會有權進行干涉。仙游案的判決結果,體現了中國國家干預家庭暴力的重大進步。

  6.《反家庭暴力法》公開征求意見

  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當天,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了《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正式對外公開征求意見,這象征我國的反家庭暴力工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意見稿有多處亮點,首先明確了家庭暴力的定義,并在舉證、警方干預、報案等方面均作出突破性嘗試。最引人注目的是人身保護令和撤銷監護人資格的規定,與家庭成員中兒童的保護緊密相關。

  反家暴法提出已久,2000年至今,全國28個省(區)市相繼出臺反家暴專門法規或政策,但一直缺乏全國性統一的《反家暴法》,今年可謂取得實質性的巨大進展,具有歷史意義。該法對社會意見的重視也讓大量社會組織參與到立法進程中。相關社會兒童組織的加入對《反家暴法》強化對兒童在家庭中的保護具有促進作用,如果《反家暴法》通過,它將成為中國首部防治家庭暴力的專門性、綜合性法律。

  7.民政部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規范家庭寄養

  民政部于9月14日通過新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新版本更加人性化、規范化、專業化,擴大了寄養兒童范圍,提高了寄養家庭的準入“門檻”,明確了兒童福利機構主要承擔的職責,還對寄養關系確立和解除程序進行了規范。LMN新修訂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充分體現了“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并且關注到了寄養中兒童的情感和心理的疏導,對國內社會組織及境外社會組織在寄養中的角色也予以重視。新管理辦法的出臺將進一步推動家庭寄養工作向規范化、法制化發展,保障寄養兒童的基本權益,同時推動兒童福利法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8.魯甸地震救援中的兒童保護

  8月3日云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在救助工作中,各個機構都關注到了兒童的生存和保護,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救災實踐。許多公益組織和社會機構,第一時間預備了面向兒童的救災物資送往災區,并設立多個兒童友好活動中心,開展了一系列減防災活動和公益課堂活動。

  相比幾年前的汶川和雅安地震救援,這次的災后救助更為人性化,越來越多的機構為災區群眾提供緊急物資援助的基礎上,還關注到了不同受災群體的特點和需要,救災行動更具有針對性,更有效率,特別是對于兒童群體,有很多專業機構關注到了受到災害影響的兒童的特殊需求,體現出對兒童生存權、健康權的保護,值得借鑒。9.嬰兒安全島折射出重殘兒童福利問題

  

  9、尚未啟用的“嬰兒安全島”。

  自2011年6月,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試點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嬰兒安全島”之后,棄嬰數量激增。截止今年6月,全國有16個省區市的32個嬰兒安全島,共接收1400名棄嬰、棄童。“嬰兒安全島”作為一項在世界許多國家發展得相對成熟的棄嬰救助舉措,在我國卻面臨諸多現實尷尬。據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兒童撫育部的粗略統計,全國各地目前設立的“棄嬰安全島”接收的棄嬰中,約99%都是病殘兒童,這些機構面臨著床位緊張、護理員短缺、資金不足等嚴峻考驗,折射出目前針對兒童的醫療等保障舉措和保障力度的不足。

  設立嬰兒安全島,是基于生命至上、兒童權益優先的原則,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精神一致。但是,它引起的爭論在于,棄嬰島是否變相鼓勵了棄嬰行為,而福利院也變相成了遺棄罪的共犯?一旦其作用被誤讀,福利院就必然會面臨棄嬰數量激增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設立嬰兒安全島只是一種“人道主義”行為,我國的重殘兒童仍缺乏津貼補助,當務之急是將重殘重病等困境兒童優先納入兒童福利保障范圍,分流福利院的壓力。據了解,民政部將著力推動建立重度殘疾兒童基本生活補貼和醫療康復補貼制度,通過救助保障制度的完善,讓家庭真正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安全島”。

  10.電影《親愛的》引全民反兒童拐賣熱潮

  9月25日,電影《親愛的》上映,片中涉及的拐賣兒童話題引發了全民關注浪潮。主演黃渤、趙薇、郝蕾等紛紛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起尋找被拐兒童的活動,得到廣大網民的熱情響應。電影在社會上掀起了關注拐賣兒童的熱潮。10月,人民日報發布消息,根據現行刑法,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但未阻礙婦女返回原居住地,也未虐待被買兒童、不阻礙對其解救的,可不追究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作出修改,規定前述情形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一律作出犯罪評價。

  

  兒童拐賣問題從未像這樣被推到公眾關注的風口浪尖,并因此引起法律的連鎖反應。類似《親愛的》、《有一天》這樣的電影,借助大眾傳媒手段進行公益的倡導,是新媒體時代公益發展的新走向,有效吸引了更多社會關注,并動員了各類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到對兒童權利的保護。這對各大公益機構和組織而言,不失為一次良好的啟發,即借力于更大眾的文化和傳播途徑,向全社會普及兒童權利和兒童保護的理念。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