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人化,原因何在
前幾天,一篇三年級孩子的作文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女孩在文中寫道“公主與前男友有了孩子,王子幫她打胎,最終公主與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前,網(wǎng)上也曾曬過一封一年級男孩的情書:“妞妞,你跟我結(jié)婚吧,我讓我爸給我們買一套房。”兒童們的這些成人化言行,令人啼笑皆非。如今的社會,小大人頻現(xiàn)。很多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超越了實際生理年齡,這絕不是一種簡單的現(xiàn)象。
兒童成人化的根源,涉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深層次問題。歸根結(jié)底,在于我們?nèi)鐣逃某扇嘶瑳]有承認兒童的特殊性和特殊需求。
比如,主流價值觀中,比較提倡“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有一種童年要為成年做犧牲的意味,過于強調(diào)成人化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而忘卻了兒童是在游戲中習得的。在一些學校,一個班級多達40個孩子,這也是對兒童的一種忽視,兒童成長需要關(guān)注到每一位個體的發(fā)展。
比如,文化體系中對兒童特殊性的忽視。文化產(chǎn)業(yè)和文化設(shè)施沒有專門考慮到兒童的需要。比如,在商場我們從沒見過兒童衛(wèi)生間;比如,博物館的講解是給成人聽的,沒有專門的兒童講解員,文字解讀也未考慮到為兒童而標注拼音;比如,媒介不分級,讓孩子看不適合年齡段的影視作品就是缺乏對他們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中,成人是崇拜兒童、尊重兒童的,他們認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們,這是西方的兒童觀。影視劇和讀物會為兒童按年齡分級、孩子的差異性會當做他的特性。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權(quán)威”概念貫穿始終。孩子作為“個體”應(yīng)得到的尊重并沒有得以體現(xiàn)。中國家長一方面忽視對兒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中西方教育觀念的巨大差異。如今,我們的文化確實在向尊重兒童方面發(fā)展,但如果價值體系不改變——忽視兒童的特殊性,就不會有質(zhì)的飛躍。
家長要給予自然無痕的教育
我們不愿兒童在成長中變得過于成人化,就需要從方方面面去尊重兒童的特殊性和獨特需要。只是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中,對社會上一些負面資訊、負面現(xiàn)象,我們要給予孩子自然的教育,既不摒棄它又不極端化去強調(diào)。
如何不被騙?遇到壞人怎么辦?這些家長最關(guān)注的問題,該用何種方式說給孩子聽呢?
針對學齡前后兒童,用故事去說理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相關(guān)故事,比如《小紅帽》《大灰狼與小白兔》。故事講完之后,可以用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你在現(xiàn)實中遇到大灰狼,你會怎么辦?”但家長切記要就事論事,不要將一件事上升到普世性問題。比如,悲觀地總結(jié):“社會上壞人太多。”
等孩子到小學高年級,父母可以與他們就報紙或電視上的新聞(殺燒搶掠、天災人禍)進行討論。可先將報紙內(nèi)容念給孩子聽,靜觀他的反應(yīng)。如果孩子對話題感興趣,再請他一塊討論。
比如,面對陌生人,我們信任的尺度在哪里?媒體報道過一個案例,14歲女孩連續(xù)三次借手機給陌生人,結(jié)果均被騙走手機,最后女孩憤憤地說:“我再也不相信陌生人了!”
有狀況發(fā)生時,正是教育的契機。我們可多提問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這個案例是普遍的還是極端的?”“你覺得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嗎?”“當你不想借手機時,可以明確告知對方:對不起,我還是一個孩子,請你去找成人年幫助。”在交流之中,孩子自然會去思考:案例是否極端?對方是否為騙子,還是他真的需要?這就是自然的、無痕的教育,而不是說教和強化。如果我們鄭重其事過分強化,反而會讓孩子恐懼、害怕。
再如,面對馬路上或地鐵中的乞討者,與其告知孩子“他們都是騙子”,不如換一種積極思維去引導孩子——“你想怎么做呢?我們并不知道他是誰,也無從考證。如果你想盡愛心,你就去捐錢給他吧。但要記住,這不是出于他的需要,而是出于你的需要,你想要去表達愛意。”
隨著年齡增長,在跟社會的鏈接中,孩子會不斷社會化,會形成自己的判斷力。當然,這種經(jīng)驗習得,一定要在孩子能承擔后果的前提下進行。在孩子尚無法承擔時,家庭要給予更多保護性的教育,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一個孩子是否擁有過硬的素質(zhì)去應(yīng)對社會,離不開家庭給予他的安全感。家庭中父母是否善良、父母是否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父母的價值取向是否符合社會價值,這些決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
孩子對社會的看法,受父母的影響
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所作所為都不如兒童。
我目睹過這樣一幕:地鐵上,一位中年婦女亂扔果皮,身邊的小孩問:“姑姑,你怎么亂扔東西呢?”“你管那么多干嗎?”婦女臉上掛不住,反而將孩子訓斥一通。再如,一些家長隨地吐痰、哄搶東西、愛占小便宜等等。
一方面,父母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你對世界的看法、你的價值取向?qū)⒅苯佑绊懙胶⒆印L嵝迅改缸鋈魏问虑闀r,都別忘了家里有一個孩子,他用一雙無邪的眼睛隨時追隨著你。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減少不當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不是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都適合孩子看,要和孩子進行討論。盡量少帶孩子參加大人的聚會,成人間的一些談資并不適合孩子。多給孩子買兒童讀物,多帶孩子參加公益或環(huán)保活動,多讓孩子與同齡人交流,這些是最好的社會法則。
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度占30%~40%,家庭的影響占60%~70%。家庭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在于,是否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包括心理安全和社會安全。一方面,父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讓孩子覺得不會被拋棄,內(nèi)心沒有恐懼感。另一方面,父母不要陷入簡單的“二元”評判,非好即壞。讓孩子對社會保有安全感,相信多數(shù)人是善良友好的,社會整體是美好向上的。
■問答
宗春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wù)中心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讀者徐女士:我的孩子上二年級了,他總愛和一些愛打架、調(diào)皮搗蛋的男孩玩,我很怕他交友不慎,以后會變壞,該怎么引導?
宗春山:首先,父母結(jié)交的朋友類型和他們對朋友的態(tài)度,孩子都會看在眼中,影響到孩子對朋友的選擇。
其次,您還是在用成人眼光看待和評判兒童。兒童交友只遵循一個原則“說得來”。其實,孩子們小小年齡能有多大問題呢?請您把他們都只當做孩子,不要冠以“好壞”去評判。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更不能在他面前否定朋友,可以用引導式提問:“我聽說他……你認為是真的嗎?你怎么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決定。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價值觀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