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伴隨著新一輪農村土地確權的開展,在外工作的劉明豐回到家鄉,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50畝地,種植四季豆、辣椒、茄子等有機農產品。
劉明豐告訴記者:“去年返鄉種地第一年,由于自身經驗不足,沒有賺到什么錢,今年一定要好好干一場!”
在工農業效益“剪刀差”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曾出現“70后不愿種田,80后不會種田,90后不談種田”的現象,農業生產陷入后繼乏人的困境。但記者近期在江西采訪發現,隨著新一輪農村土地確權的開展,當地農村出現了一股青年返鄉種地潮,農業不僅后繼有人,而且呈現出新氣象。
今年29歲的邱敏是銅鼓縣排埠鎮黃溪村人,大學畢業后到福建當了3年導游,后回到家鄉在一家銀行上班。但2014年,邱敏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和自己的兩個姐姐一起,在村里租了70多畝地種植火龍果,發展現代農業。
“我們從小在農村長大,雖然后來通過讀書走出了農村,兩個姐姐一個遠嫁馬來西亞,一個在縣城上班,卻一直夢想有我們自己的農業生態園,只是以前要實現這個夢并不容易。”邱敏說,過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不穩定,“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而火龍果采摘期為15年左右,租期太短肯定不行。
2014年,銅鼓縣作為江西省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改革試點縣,率先開展新一輪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給她們提供了機會。“農民領了證,穩定了承包關系,才敢放心地把土地流轉出來。”邱敏告訴記者,土地確權后,她們三姐妹迅速以350斤稻谷一畝的價格租了70多畝地,租期10年,辦起了她們的農業生態園。
記者采訪發現,和他們的父輩不同,劉明豐、邱敏等這一代青年返鄉種田,從事的主要是規模經營,而且帶來了資金、技術和新的經營理念。
2014年,銅鼓縣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推出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得知這一消息后,劉明豐馬上拿著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相關流轉合同來到信用社,成功辦理了江西省第一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抵押貸款10萬元。用這筆錢,劉明豐蓋起了自己的蔬菜大棚。
邱敏也在她的農業生態園投入了70多萬元,她采用標準化技術種植,所用肥料全部是本地生產的有機肥,800元一噸。同時,為改善土壤結構,她還以280元一噸的價格購買了大量香菇廢菇包。
為把生態園建好,邱敏白天指導工人鋤草、施肥,晚上通過網絡學習管理技術,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還要通過電話或網絡向農業專家請教。她說:“我要保證園中的所有果品都是有機食品,把園子建成名副其實的生態園,然后發展觀光旅游,讓大家到這里來游玩,這樣我這個園主才有成就感。”
從土地確權開始,劉明豐、邱敏等一批青年走上了返鄉種地的新路,緩解了農村今后“誰來種地”的隱憂。劉明豐說:“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業將大有可為,今后還會有更多青年人返鄉投身農業,為農業農村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