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前,我國垃圾處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垃圾處理機制的發起和建立都晚于城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難已經成為農村環境臟亂差的主要原因,農村垃圾治理問題日益突出。
解決好“垃圾圍村”問題,各地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規劃,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要探索引入市場機制。
一到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村口,村委會主任周忠蓮就開始向人們介紹環溪村優美的環境。村里的宣傳欄里,擺放著村莊整治前后的對比照片,時時提醒村民們,要保護好這來之不易的環境。過去環溪村衛生條件差,老百姓編順口溜:“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大溝就是垃圾污水家。”如今“臟亂差”不見了,環溪村到處郁郁蔥蔥、整潔舒適,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許多;不僅如此,由于環溪村還是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憑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的鄉村旅游開展得越來越紅火。
環溪村經過整治舊貌換新顏,可仍有許多村莊環境亟待改善。“當前,生活垃圾已經成為農村環境臟亂差的最突出表現,治理農村垃圾已經勢在必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在2014年11月舉行的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說,“要全面啟動農村生活垃圾5年專項治理,使全國90%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
“垃圾圍村”問題日益突出
現在的農村,很多地方面臨垃圾圍村,農民們盼望改善環境,盼望有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治理農村垃圾也是環境保護所需。農村的垃圾一般都堆在村頭、路邊或者河邊,嚴重破壞環境,一到雨季,垃圾就要流進江河。垃圾不治,何談環保?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王寧介紹,我國農村有6.5億常住人口,年產生活垃圾約1.1億噸,其中有0.7億噸未作任何處理。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初步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僅有21.8萬個,只占37%;有14個省不到30%,有少數省甚至不到10%??梢娹r村生活垃圾治理任重道遠。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劉晶昊介紹,我國垃圾處理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步入正軌,到2010年以前,垃圾處理都是以城市為主,從2010年開始至今,縣一級垃圾處理設施開始多起來。
隨著廣大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農村生活垃圾總量和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塑料包裝、塑料袋大量涌入農村,這些“白色垃圾”難以自然消納,在村莊里隨處可見,成為破壞村容村貌的罪魁禍首。如果這些垃圾處理不當,特別是露天焚燒,會給自然環境帶來極大污染。
農村垃圾治理迫在眉睫,但還面臨很多問題。王寧介紹,地方政府對農村垃圾治理重視不夠,領導機構設置、制度建設、責任分工等相關工作比較滯后。同時,治理方法簡單粗放,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沒有普遍推行,設施設備嚴重不足,70%以上的處理方法比較簡陋,處理過程存在二次污染。而且多數地方缺乏穩定的村莊保潔隊伍,沒有將治理費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建設和運行費用的缺口大。此外,群眾公共環境意識和責任意識較為淡漠,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不夠高。
治理須規劃先行
農村的垃圾處理方法簡陋,大多數采用就近簡單填埋或焚燒的辦法,并未運送至專門的垃圾處理廠。農村垃圾治理勢在必行,但也不能罔顧實際情況,而應該有科學規劃。
劉晶昊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縣每天產生垃圾200噸至300噸,一個鄉鎮每天垃圾產生量是10噸左右,村則可能每天1噸都不到。而建設垃圾焚燒設備對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時,垃圾日收集規模應不低于100噸。“如果將100噸垃圾集中起來,需要較高的運輸成本,一些地方可能選擇多建幾個小型焚燒爐。但實際上,日收集規模100噸建一個垃圾焚燒設備是比較科學的,并不是越多越好。”
不僅如此,一般小型焚燒爐技術不成熟,容易腐蝕。并且由于垃圾成分復雜,垃圾焚燒裝置要配有煙氣處理裝置,小型焚燒爐常使用一些土辦法,未能對煙氣作充分處理,容易對空氣造成污染。
日平均100噸處理規模上馬一個垃圾焚燒裝置,一個縣可以統籌建設1至2個垃圾焚燒廠。能夠將垃圾集中到垃圾焚燒廠固然好,可村莊比較分散,垃圾運輸成本過高的問題如何解決?劉晶昊說,可以通過源頭減量。磚頭、瓦塊等可以就地處理掉,可回收垃圾由農戶自行變賣,有毒有害垃圾單獨清運,廚余垃圾可用于喂養牲畜。如果源頭減量做得好,真正需要運出村莊進行處理的垃圾僅剩垃圾產生量的20%左右。因此,可以減少清運的頻次,從而大大減少運輸成本。
如何科學地確定垃圾轉運模式?這也需要結合縣市自身特點,綜合考慮地域范圍、人口分布、垃圾量、交通情況等因素。劉晶昊說,模式選擇時,要作全面的經濟指標測算,不僅要考慮建設投資成本,也要考慮運行成本。“農村地區資金相對匱乏,如果選擇不切實際的模式,有可能維系不下去。”
劉晶昊說,縣域面積小、垃圾量小的縣市,可選擇直運模式,從村收集站統一直運到市級填埋場,鄉鎮不設轉運站。垃圾量大、經濟發達的縣市,可逐步減少村收集站,農村垃圾直接送往鎮轉運站,再統一中轉運輸到市級垃圾焚燒廠。地域面積較大,垃圾量較大的縣市,則可以既有“村收集站”又有“鎮轉運站”。
資金要靠多方籌措
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是一項民生工程,不可缺少的是資金支持。從垃圾的收集、轉運到處理,都需要相應的設備和人力投入。
建設費用由政府主導出資解決,這體現了政府主導和推動作用。與此同時,為使村莊內部環境衛生始終得到保持,還應鼓勵村民們積極參與。
住建部村鎮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設置村內保潔人員十分必要。按照四川的經驗,他們探索了財政資金主導、農民適當繳費的合理經費分擔機制。四川省將各級政府財政資金主要負責垃圾轉運和處理費用,并適度補助困難村組的保潔費;一般的村都是村民繳費用于解決村內保潔。
“應該鼓勵村民們適當交一些保潔費,讓村民們交一點費用,既可以彌補運行經費的缺口,又可以讓村民主動配合開展分類減量工作,還可以讓廣大村民成為義務監督員。”該負責人認為,村民每人每月繳納2元左右的保潔費,一個千人左右的村子每年兩三萬元的費用基本能夠滿足日常保潔費用。
為把有限的資金利用好,一些地方探索引入了市場機制。四川省眉山市丹棱鎮龍鵠村將村莊保潔通過村內公開競爭,委托了兩個本村人承包,通過公開招標,承包費用從5萬元降到3.6萬元。山東省有20%的縣市通過公開競標,將全縣的農村保潔、收運服務委托給專業公司,大大提高了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
王寧還提出,要支持地方積極探索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推向市場,通過市場化運作籌措資金。要探索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