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強小學的老師和家委會成員們一起看望小鑫怡
品學兼優、人見人愛的二年級女孩王鑫怡,不幸患上腦瘤,膠質腫瘤長成拳頭那么大。閔行區七寶鎮明強小學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們獲悉此事后發動捐款。孩子的遭遇牽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神經,愛心捐款不斷從四面八方涌來。
目前,學校正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共同協商成立一個專項基金,用于幫助小鑫怡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孩子。
小鑫怡病情牽動好心人
小鑫怡患惡性腦腫瘤的事,牽動著許多人的心。明強小學二年級(14)班的這個小女孩,長相甜美,成績在班里數一數二,會跳舞、會唱歌,人見人愛。
這個孩子從進了小學開始,就一直說“頸椎不舒服”,常常頭疼。今年1月26日,她被查出患惡性腦腫瘤,腦部的膠質瘤已到中晚期。盡管切除手術比較成功,但還要面對長期的治療。
老師和班級家長委員會的成員們去看望小鑫怡后得知,孩子的父母承受著幾乎不可能承擔的醫藥費,住院治療期間每天平均花費上萬元,她吃的藥片每片900元、每天要吃1.5片。孩子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困難,母親是知青子女、外公外婆目前還在新疆,父親是安徽人,夫妻倆合開一家修車鋪,前幾年買下一套小房子,好不容易把藍印戶口轉成上海戶口,就想著努力賺錢生活、好好培養女兒,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開學后,同學們知道了小鑫怡的病情,不約而同把自己的壓歲錢帶到學校,請老師轉交。家長們也開始在朋友圈上講述此事,發動親戚朋友一起捐款。事情被迅速擴散,有的困難戶學生家庭,孩子的祖輩和父母一起捐款,湊齊1000元,有位身在海外的老人得知此事,特意托人向國內匯款1萬元。明強小學和閔行區的幾所兄弟小學,都舉行全校性獻愛心義賣活動,出售家里閑置的玩具、文具、書本和手工品等等,再次為孩子募集善款。
學校老師用個人名義開設一個賬戶,交給財務專門保管,用于接受來自各方的捐款。短短一個多月籌集到的善款數額達到84萬元。負責這件事的學生發展部郭芳老師告訴記者,他們都覺得很意外,估計這筆錢足夠給孩子看病,甚至還有多余。好幾位家長還擔任志愿者,專門接捐贈人的電話,把小鑫怡的最新情況告訴好心人。
最近,學校正在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接洽,準備開設一個專項資金。老師們覺得,小鑫怡需要治病的錢,從這些善款中支付,剩余的可以由慈善基金會牽頭,捐助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們希望借助市慈善基金會的幫助管理善款,也考慮當小鑫怡的捐款告一段落時,就關閉捐款通道,“不希望讓別人誤會我們是為了自己出名而募款。”
設專項資金需規范流程
以一所學校為主的專項基金,在上海并不多見。
市慈善基金會募捐部負責人說,這幾年,他們也在積極開發新的專項基金資源,2014年新成立了23個新基金,目前專項基金數量共有213個、捐款總數1.06億元,占2014年募捐金額的61%。許多專項基金采用企業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的運作模式。比如,社會工作黨委成立的兩新組織專項基金,通過發動兩新組織及相關社會企業義拍捐款;青春之光專項基金,由學生互相發動,捐出自己的壓歲錢匯集而成,也創造了市慈善基金會年齡最小的捐贈者設立專項基金的記錄;億專項基金,由年輕企業家發起設立……
明強小學這樣的情況是否夠格成為專項基金?市慈善基金會負責人介紹,設立專項基金應當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捐贈方與慈善基金會為設立專項基金簽訂專門的協議;二是設立了賬目,慈善基金會收到捐贈款、出具捐贈票據,還要為其設立專門的會計賬目。而首次捐款金額50萬元、捐贈方一般應當一次性完成。無法一次性完成的,可以在1年內再次捐贈,如果超過時間,協議就自動廢止,已到賬的善款作為一般捐贈處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的捐贈、要求全額轉贈的捐贈等等,就不能設立。以這些規定來判斷,明強小學的這筆善款可以成立專項基金。
資金的后續管理是一件復雜而專業的工作。市慈善基金會將牽頭成立“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誰來擔任委員會的主任和副主任,將由基金會與捐贈方協商決定。募捐部負責人說:“雙方各設1名聯絡員。捐贈方也可以推薦若干名委員參加管理。慈善基金會方的管理人員,代表基金會承擔專項基金的管理職責,負責與捐贈方保持溝通和聯系,了解捐贈方的意愿,掌握專項基金的運作情況,為捐贈方提供服務。”
“專項基金的使用受理,還牽涉到基金會的另外一個部門—項目部。”有關負責人說,每動用一筆資金,都需要出具使用資金所需的相關資料,比如意向書、項目實施方案、經費使用預算等,然后由項目部受理,由分管副理事長和秘書長進行審批。“分管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審批嚴格,但流程其實不是很復雜,每一項操作都要確保規范。”
據悉,許多項目使用善款都像為小鑫怡治病一樣,都是為了解燃眉之急,因此審核工作其實很高效。項目部5個工作日內就可以完成審核,分管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在接到審核意見后,同樣會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而一些沒有經過雙方協商或者意見不一致的,在報審中材料不全、手續不齊的資助項目,項目資金不能支出。
孩子能否擔任基金負責人
為小鑫怡而設的專項基金一旦成立,問題又會來了:誰來擔任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和副主任?誰能勝任管理近百萬的公益基金?校方說,到底是讓老師、學生還是家委會成員擔任,目前還沒有決定。
上海慈善基金會的“青春之光愛心專項基金”,就是3名中小學生為幫助貧困同學、捐出10余年積攢的50萬元壓歲錢而設立的。這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資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和自閉癥患兒,以及患有視、聽等障礙的特殊兒童。
專項基金成立后,來自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14歲的魏琮泰同學,就成了上海最年輕的慈善專項基金主任,他的職責是監督專項基金的使用情況、參與研究專項基金如何使用、跟蹤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以及參加各種活動。
未成年人擔任專項基金負責人,是否符合規定?記者獲悉,在國家現行法律法規中,沒有“未成年人不能成為專項基金主任”這個規定,只要尊重捐贈人意愿實行民主管理,共同成立管理委員會,再推選捐贈人擔任管委會主任,就是合法合理的做法。而市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方國平也告訴記者,由未成年人擔任專項基金主任的做法以前的確沒有過,他認為是個值得鼓勵的好嘗試。
他透露,專項基金主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而在設立專項基金籌備過程中,上海慈善基金會就與捐助人進行過溝通,孩子的家長覺得這筆錢是由三名學生捐的,理應由他們參與管理。家長也希望通過這件事,讓他們從小做慈善,并且直接接觸專項基金的運作和管理,培養他們的能力。
這類基金的后續募集,其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據悉,專項基金是不能對外公募的,只能是外界覺得這個項目很好,主動捐錢過來。
而明強小學未來的專項基金由誰來當管理人?校長顧文秀表示,傾向于讓學生發展部的負責老師擔任主任,確保后續管理的穩定性和長久性,同時邀請家委會成員和學生代表一起擔任管委會成員,共同承擔管理和監督責任。她覺得,讓小學生直接管錢還不合適,但可以通過深度參與培養起獻愛心、做慈善的意識。
一些捐贈人說,希望這個專項基金能順利成立并延續下去,即便小鑫怡病情好轉也希望今后定期通過慈善義賣和新媒體勸募等方式,發動更多人為有需要的孩子捐款。
目前,市慈善基金會正在推進“慈善四進”活動,其中一項就是慈善進學校。計劃在中小學校園里把慈善文化教育“課程化”,推動慈善文化進課堂,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慈善事業的意義、作用、途徑等知識,參與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動,同時還將開展愛心教育和感恩教育,增強投身公益事業的責任感。而越來越多家長鼓勵孩子參與慈善、參與到慈善管理的各個環節,讓他們從小樹立慈善理念。這,或許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