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燒不退,女孩被家人送往醫院,經檢查后發現女孩并不是單純的發燒,而是患上了人類皰疹病毒。
面對女孩奶奶的不解,醫生解釋道:“這類病毒是通過唾液傳播,不健康的衛生習慣會大大增加孩子的感染幾率,比如喂飯的時候自己先嘗一口,或者共用一套餐具,再不然就是抱著孩子親來親去......”
這是熱播劇《謝謝你醫生》里的一個片段,可就在這個片段剛播出完不久,“現實版親吻病”就發生在了我們身邊。
近日,家住河南鄭州的7歲女孩欣欣在一周前也出現了發燒癥狀,最初父母以為是天冷導致的感冒,但多日服藥后仍不見好轉,后在醫院進行抽血化驗,結果顯示欣欣也染上了人類皰疹病毒。
人類皰疹病毒,在民間也被叫做“親吻病”,顧名思義,像親吻、咀嚼喂食、共用碗筷等都有可能引發該病。
看到襁褓中白白嫩嫩的寶寶就上前“吧唧”兩口、怕寶寶吃飯燙著自己先嘗幾口...這種情況不只電視劇中的奶奶,不只欣欣的家人,在當下,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輩群體在育娃過程中習慣性將這些視為“正常操作”。
若旁人看到后加以制止,“我這一把年紀了都沒事,孩子能有啥事?”是最常聽到的反駁。
據相關資料顯示,95%以上的成人都攜帶著這種“親吻病毒(EB病毒)”,但攜帶不意味著就會生病,它會先潛伏在人體,待到時機合適,也就是人抵抗力較弱時再露出真面目。
可值得注意的是在3—5歲兒童中該病毒抗體陽性率已超過90%,而染上該病毒的兒童,嚴重時會導致各個臟器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來,為了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專家、媒體及不少公益組織等都對此進行了相關科普,呼吁大家科學衛生帶娃。
可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不放在心上,“家里的孩子哪個不是我這樣帶大的,到了現在就不行了,別矯情了。”是他們掛在嘴邊的另一套說辭。
不是時代不同了孩子變矯情了,而是時代進步了育娃要講科學了。小時候,父母用那些“傳統方式”確實也將孩子養大了,但這不能說唾液傳播的風險在那代人身上不存在,只能說這是萬幸也是僥幸。
風險一直都在,悲劇一直都有,以前因為網絡不夠發達、醫學技術不夠先進,這種疾病不曾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但今天,在科學與現實的雙重論證下,我們找到了更健康的育娃方式,既然有了更好地方式,為什么還要去挑戰那份“僥幸”呢?
冬月闌珊,臘月將至,在“親吻病”多發的冬季,愛孩子就得和Ta這樣保持“距離”:
對年幼寶寶,別再小瞧這“輕輕一個吻”,除了不能親嘴巴,手腳等皮膚處也需禁止;
不要對寶寶進行咀嚼喂飯,成人口腔內的細菌真的超乎想象,建議使用碎食機、料理棒等器具輔助;
餐具、杯具等做好分類,不共用不觸摸,餐后進行高溫消毒;
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每天通風一小時,保證室內空氣流通。
有些愛,不一定非要親密無間,保持點“距離”,或許是對Ta成長最好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