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產業或需5年以上的“啟蒙期”,金融產品創新將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引擎。談到養老產業的現狀,清華同衡養老產業專家委員會執行秘書長陳首春認為,民眾支付能力不足、未富先老,仍是中國養老產業最大的痛點。
4月20日,2015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清控人居集團、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由于養老產業涉及面廣,其持續發展需要全產業鏈支持,因此主辦方邀請了旅游、農業、林業、互聯網等領域的近百位專家學者。
根據民政部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內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兩億,占總人口的14.9%。2014年,65歲及以上人口達1.38億,占總人口的10.1%。而到2050年前后,內地每3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0歲的老人。
“老齡化是社會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老人特別是中國的老年人,普遍都很節儉。用賺錢的思路去推動養老事業發展,是不現實的。養老產業就應該是微利的。”陳首春說。
在他看來,2016年~2020年“十三五”規劃期間,應是中國養老產業的“啟蒙期”,國家政策可能會有調整、轉變;同時,消費者也需要逐漸成熟,轉變養老觀念,增強支付能力。“最好的養老方式,應該是對既有生活和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續。養老需求遍及全社會,同樣,養老服務也應當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以碎片化的形態,散布在眾多行業、產業當中,如同春風化雨那樣。”
對于目前國人未富先老的社會現實,以及老年消費者支付能力不足影響養老產業發展的問題,同樣是與會者關注的重點。
“按目前的物價水平和人工成本,在大城市中,如果老人沒病沒災,每月兩三千元,也許勉強夠用;一旦失能、失智,需要照料,居家養老恐怕都捉襟見肘,更不用說送進養老院或護理院了。”陳首春說。
養老金替代率是衡量退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55%是警戒線。全世界78%的國家中,養老金替代率都高于60%。
據了解,2000年,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是60%左右,到2013年下降到43%,此外,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比例不足2/3。專業人士還結合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作出估算,目前,我國處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狀態,或超過80歲以上、確需照料的老人約有5000萬人。
陳首春說:“這5000萬失能、失智、高齡老人是養老服務業面對的剛需階層,但機構可以收住的老人不會超過整個剛需階層的10%,絕大多數剛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里。”
根據民政部統計公報,全國養老床位數從2008年的235萬張增加到2013年年末的近500萬張,但是同期總體空置率水平也從19%持續上升到38%。
“一方面是目前的養老機構定位不準,面向剛需老人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占比過低;另一方面在于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政府層面應該做的也是兩個方面:一是對養老機構應該從追求數量增長向調整結構轉變;二是要把補貼投向剛性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真正提高消費者支付能力水平,使得老人無論在機構還是在家里,都有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陳首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