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藥材“大觀園”
——記參觀隴西藥圃園
8月16日下午的隴西,天空中沒有了烈日,漂浮著團團黑白相間的云彩,像極了中國畫中的潑墨手法。實踐隊員與隴西當地最大藥圃園取得聯系后,一行人便懷揣著滿滿的好奇前往隴西藥圃園。
初進藥圃園的我們,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早被眼前各式各樣的藥苗看花了眼。據負責人楊叔叔的介紹,他們從國內外共引進了上百種藥材,來改善當地大宗藥材獨當一面的現狀,通過試驗種植,現保留下來的有80余種中藥材。其中不乏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如板藍、柴胡、獨活…還有日本紫蘇、土貝母等。以此來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一塊大棚實驗田里,實踐隊員見到了九大仙草之首——鐵皮石斛。這種奇異的藥材屬于附生植物,一反常態植物在土里生長,主要依附松柏的樹枝或者松柏的樹屑來生長。在這塊實驗田里所創設的生長環境也分為樹枝、木屑以及兩者的混合,來發現最適宜其生長的環境。在鐵皮石斛的旁邊,實踐隊員還留意到許許多多的盆栽草藥,楊叔叔介紹說這些盆栽的中藥材不僅具有要用價值,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來參加8月份在隴西開展的中藥材展銷會。
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黃芪集體化種植基地。作為縣農技中心的一員,楊叔叔自豪的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研究出來的新技術中藥材地膜露頭栽培技術,能夠有效的保存水分,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干旱的問題,并且在藥苗生長期間還起到殺蟲、殺草的的作用,能夠將黃芪的產量提高30-50%,這種新技術從2014年開始在隴西縣推行實施,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親自給農民授課并下地指導農民科學種藥,政府還同時籌集資金為農民購置化肥、地膜等,免費發放給農戶,以調動農戶的栽植積極性。
“那邊就是我們的黃芪GAP實驗田。”順著楊叔叔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了精制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配方肥、不同成分有機肥作為黃芪生長的不同環境的實驗田,進一步發現能提高黃芪產量、質量的方法,切實的為農民謀福利,也帶領隴西中藥材走向更曠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