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數萬元購買了放映設備和影片;無論哪個村子叫他去放電影,無論路途遙遠與否,他都隨叫隨到,而且一干就是10年;放電影前都會先來個知識競猜,內容有“什么是中國夢?”、“什么是計劃生育?”。答對有獎,獎品有水壺、水桶、臉盆等日用品,都是他自己掏腰包買的,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欽州欽北區板城鎮竹山村委官莊村60歲的普通農民羅衍宗,人送外號“電影大亨”。
3月31日晚,羅衍宗夫婦和他的義務放映隊開著摩托車來到了板城鎮的山尾村。“這個是板城最大的村,但大部分青壯年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他們很孤獨!所以我們經常會來這里給他們放電影。”羅衍宗說,“為了讓我們經常來,甚至下雨也能來,他們還全村動員搭了一個大棚。”接著他拿出了老式的唱片機,開始播放七十年代的革命老歌曲,隨著鏗鏘的音樂節奏,老人小孩很快就圍攏到大棚下。看著村里的人來得差不多了,他開始了放電影前最重要的工作--宣傳知識競答活動。
“我們國家提倡優生優育,婦女最佳結婚年齡和生育年齡是多少歲?”“參加新農合有什么好處?”“中國夢是什么?”…… 村民很興奮,大人、小孩都踴躍回答。“回答正確,獎勵一個水桶”。他的妻子在一幫為回答正確的村民頒發獎品,所有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晚上8時30分,老羅的放映設備已經全部準備就緒,開始了放電影,當晚放映的是60年代的抗日戰斗片《平原游擊隊》。
談起他的義務放映隊,他表現得十分坦然。他說,開始義務給村民放電影其實是他兒時就有的夢想。村子邊遠,一年到頭難有一次電影,即使有人放電影,但花錢買票卻是一件難事,許多和他一樣的孩子能在電影院的外面聽聲音。“以后我有錢了,就買電影回來免費放給大家看!”這個想法從此在他幼小的心中扎了根。
隨著生活的日益富足,老羅在2005年實現了兒時的夢想,買回了一批影片,開始在自家門前給村民放電影。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遍了十里八鄉,附近村子的村民都托人請他去放。于是,今天在東村、明天在西鄉,就這樣他一放就是10年。
同樣,他的身邊也圍攏了一批“粉絲”,要向他學習放電影。看著十里八鄉的村民強烈的需求,2011年他組建了放映隊。“這樣我們放映隊就可以分成幾個小組,一個晚上可以同時在3個地方放電影。”老羅自豪的說,“但不管這個放映隊如何發展,放電影不收錢是一個絕對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