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假,浙江大學紅十字會學生分會奔赴浙江省西部的開化縣村頭鎮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支教活動。針對往年支教所體現出來的留守兒童的問題,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了以留守兒童為主題的調研活動。
開化縣是全國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示范縣,從2006年就在全盛率先建設推廣以“留守兒童俱樂部”為主的關愛教育模式,著重從留守兒童的保護、監護、幫扶等方面入手,成立了縣、鄉鎮、村(社區)三級工作機構,并且每年都會召開全縣關心下一代暨留守兒童俱樂部工作會議。在今年6月份新召開的會議上,縣婦聯代表縣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留守兒童報告,芹陽辦事處、長虹鄉、村頭鎮中心小學三家單位關工委分別作典型發言。
在支教地點村頭鎮,我們走訪了當地村民,絕大多數村民表示并不知道有留守兒童俱樂部的存在,少數幾位則表示村里的留守兒童俱樂部只是掛個牌子,沒有實際作用。最后我們在村頭鎮鎮政府處了解到留守兒童俱樂部的地點是在村頭鎮初級中學,于是我們趕往村頭鎮初級中學并對留守兒童俱樂部的老師進行了采訪。
村頭中學一樓的一所教室被挪用作留守兒童俱樂部,門口寫著“關愛兒童之家”,由浙江省婦聯和浙江省慈善總工會提供資助。俱樂部內設施比較先進,有大量書籍和象棋、毽子、呼啦圈等物品,活動內容豐富。俱樂部里的布置十分溫馨舒適,且有一個隔間專門用作心理輔導。墻上掛著的管理制度明確表示“關愛兒童之家”源自浙江省慈善總會的項目策劃。
據了解,該俱樂部通常在周末開放,留守兒童可自愿前來,一般人數在三十人左右(但這僅僅是當地初中一個班級內的留守兒童人數)。衢州學院的學生會定期過來支教,偶爾也會有其他大學的學生到這里進行支教活動。在留守兒童俱樂部創辦之初,采取的是原始的“人叫人”的方式,并沒有有力的宣傳政策。管理方面也并不嚴格,非留守兒童也可自愿前來。并且在采訪過程中,一位老師明確地表示村頭鎮只有這一家留守兒童俱樂部。
這明顯不符合開化縣宣稱的留守兒童俱樂部落實到村一級的情況。于是我們又去找當地的婦聯了解情況,婦聯方面表示留守兒童俱樂部這一塊是有專門負責人的,就是我們之前在俱樂部采訪過的程老師,程老師則聲稱她只是做具體工作的,對政府這方面并不了解。婦聯的工作人員還說留守兒童的工作有一部分已經移交到了民政辦,并不是他們全權負責的。但在我們采訪民政辦工作人員時,他表示今年因為婦聯方面事情太多,民政辦只是幫忙負責留守兒童數據的收集和錄入。當地政府本身在留守兒童方面的權責分工并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