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缺席
余航,浙江省衢州市開化鎮牙田村人,現就讀于開化鎮初級中學。在他班主任的印象中,這是一個思想偏極端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時才能回來與他見上幾面。因而從小由外公外婆帶大的余航,顯然跟他們更親近些。
不愛看書,愛玩手機,這是大多數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狀態。但與大多數孩子相比,余航似乎更孤獨些。“他沒有什么玩伴,我也不希望他和那些孩子們玩。”外公的一句話,從側面應證了老師對其性格孤僻的描述。
可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他變得孤僻了呢?“他原來不這樣的,就是六年級的時候,開始變了。”坐在長凳上,老人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回答問題時的表情也變得嚴肅了起來。再三詢問下,原本保持緘默的外公道出了原因:“就是讀六年級的時候,有幾個人總說他這個那個的。”看著墻面上一張張的獎狀,可以想象,在六年級之前,這是一個優秀且勤快的孩子。但進入初中后,獎狀的數量下降了,可想而知,那件事對余航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深究其原因,從小由年長的祖父母輩帶大的孩子,與在父母膝下長大的孩子相比,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父母總是缺席的。年長的老一輩所能給予的關心,僅僅是生活上的吃穿用度,而對于孫子輩學習和精神層面的關心,往往是觸及不到的。情感交流的堵塞,慢慢開始腐蝕孩子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他們變得閉塞、麻木。堅強的外表下,深藏著的是一顆脆弱不堪的心靈。
鄉村的憂傷
從開化鎮民政辦統計數據看,開化鎮全鎮留守兒童總數為448人。保守估計,留守兒童比例占全鎮兒童人數的50%,或許在某些村里,這個比例還要更高。在一個小小的開化鎮,可能還有著其他像余航一樣的孩子。可是又有誰,能注意到他們呢?
或許正如鎮政府的工作人員所說的那樣,“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說到底是一個公益性的問題。”但當地最具特色的留守兒童俱樂部,目前仍處于完善階段。在向村民詢問其所在地時,偶爾有一兩個,對此有所了解。僅靠著負責人的微信朋友圈轉發,我們很難想象,留守兒童俱樂部所能服務的輻射范圍,到底有多大。說到底,這個公益性問題到底公益到什么程度,也只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當時間慢慢過去,原本的留守兒童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留守兒童的父母。沒有人會知道,小候鳥們的最終歸宿,將會在何方。如果政府不拿出具體措施來緩解這種癥狀,鄉村的疼痛,將繼續下去。而在中國,這樣的鄉村,絕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