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四邊圍”,一米多高的矮墻圈起來的露天旱廁,臭氣熏天,尤其到了夏天,蒼蠅和蚊子到處都是——這曾是不少農村“土茅房”的真實寫照。如廁環境差,影響著農民生活的改善,更影響著美麗鄉村的建設?!度珖青l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方案(2015—2020年)》指出,力爭到2020年,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到85%。然而,僅僅將“土茅房”改造成衛生間,廁所革命就大功告成了嗎?并不盡然——
改了廁所還得改習慣
“剛改過來還沒咋習慣呢!”近日,記者在山東一些農村發現,大部分剛改廁完畢的農戶,還多少有些不適應。一位村民見到記者有些不好意思:“咱到地里干活沾一腳泥,確實不比城市里人家干凈。”記者看到他家廁所泥水滿地,臟亂不堪。這位村民坦言,以前家里是連茅圈,一年半載才從圈里出一次大糞。“再說,那時都是土和石塊壘起來的,打掃也打掃不干凈。”
因受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不少農民對廁改工作積極性不高,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還存在著抵觸情緒。在遼寧某縣的農村,60多歲的村民王喜來告訴記者:“你看看給我們家改造的這室外沖水廁所,好看不好用,根本沒考慮咱東北的氣溫,一到冬天根本沒法用,而且不好修理。這不我又讓兒子把它給拆除了,還是換成了老樣子。”
資金是道難邁的坎
當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沈家嶺村的朱金城看見自家瓷磚貼面的衛生間時,臉上忍不住堆滿了笑意。即使只是一間3平方米左右的新建廁所,也能給大山深處的村民帶來生活品質的提升。然而,在去年10月七里河區政府決定啟動對沈家嶺村進行新一輪改廁試點時,卻遭到了冷遇。本就財政吃緊,還要去改變大家使用習慣的土廁所,有必要嗎?
要真正告別傳統旱廁的“臟臭時代”,資金問題是一道難邁過的坎。據介紹,沈家嶺村前期投入建設的30個“樣板”廁所,每個造價3000元,基本由政府出資修建。在山東省,每改一處農村廁所,省里補助300元,同時要求各設區市以及縣(市)補貼的資金不得少于省里的補助標準。對于一些財政收入比較困難的地區來說,拿錢出來幫助農民建設新式廁所,難度更大,不少地區因配套資金落實不到位,進展緩慢。
后續服務也要跟得上
由于一些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且多為山地,絕大多數都沒有管道及給排水設施,這就導致了水源、污水和糞便的處理存在脫節現象。“處理廁所污水是目前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主要是污水的收集問題難以解決。大部分農村沒有污水收集管網,這就造成農村廁所廢水難以集中處理。”遼寧某市愛衛會的負責人介紹。
在遼寧某些縣區,農村戶用沼氣工程與農村廁所改造相互銜接。然而由于缺乏后續技術支撐及跟蹤服務,沼氣池逐漸被荒廢,甚至還有的建成后從沒有投入使用。“自從建成后就沒來過人指導,夏天還能出一點點兒氣,但是天一冷就啥也不是了。這些沼氣池那么深,對孩子們也是個安全隱患,不少村民直接就給填死了。”有村民告訴記者,他們全村建設沼氣池的有60多戶,然而如今全都廢棄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