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書記,村里水池的水管壞了,啥子時候給看一下?”在重慶市武隆縣石橋鄉賈角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松一進山,一名婦女就向他反映問題。
這個水池是幾戶村民的飲用水水池,如果不來水,飲用水只能維持一周。羅松拿起電話,立即著手解決。
羅松出生在四川省的農村,今年30歲出頭,干練的寸頭,走到哪兒都拿著一個藍色的筆記本。2015年9月,他作為水利部黨組離退休干部局干部,來到賈角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扶貧工作,為這個貧困村注入了清源活水。
吃水成為頭等大事
賈角村位于重慶市武隆縣石橋鄉東南部的賈角山上,全村主要以務工為主,種植養殖為輔。全村有建卡貧困戶83戶272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8.4%。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村民窮困的原因是什么?為了找到答案,羅松進行了實地調查。
山路崎嶇、陰雨不斷、住戶相隔較遠,半年時間里,羅松幾乎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戶。他還與縣、鄉有關部門就精準扶貧問題進行溝通,駐村工作日志記了厚厚一大本。羅松分析說:“賈角村千百年來,缺水與窮苦絲縷相連。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導致蓄水困難,工程性缺水嚴重。飲水安全成為制約這里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村飲水安全是水利部領導到武隆調研時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加快推進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武隆縣山高坡陡、住戶分散,建設水廠集中處理后分散供水,是解決飲水問題因地制宜的措施,2015年賈角村完成了自來水的“戶戶通”工程。
2015年11月的一天,羅松走了5個小時、13公里山路,到相鄰的香龍村尋找水源。水源找到了,水廠就可以開建,原水能進行處理加工,進而升級飲水安全。
“1座水廠、兩口山平塘、3個蓄水池”,這是今年賈角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建設的任務清單,也是羅松心里的頭等大事。
“量身定制”脫貧項目
讓農民有穩定收入,發展產業是關鍵。羅松與村委會成員為貧困戶“量身定制”產業帶動、搬遷安置等7種脫貧項目,并計劃實施發展家庭種養業,探索規模化、生態化大農業,打造賈角村避暑納涼產業帶發展思路。
張奉國家4口人,3個人身患殘疾,養著30來只雞。羅松不止一次到張奉國家里走訪慰問,臨走時,他將自己的電話寫在門上,方便聯系。“村民利用好國家的政策,通過努力,是可以將頭頂上的‘貧困帽子’摘掉的。”羅松說。
此次掛職,除了“第一書記”外,羅松還有另一個職務,即武隆縣水務局副局長。在賈角村的茅臺農業社,他依托坡改梯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鼓勵農民種植烤煙等作物。村里還給貧困戶發放了葡萄苗、辣椒苗等作物。下一步,他還在思考如何推廣當地一種叫做腳板苕的山藥類作物。
“小羅書記辦事,我們心里踏實。”茅臺片的管理員張大奎豎起了大拇指。
“三老”聯席會成法寶
“第一書記”肩負著農村黨建的使命。到村里后,羅松新建黨員活動室,夯實基層基礎,發揮好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2015年臨近春節,從賈角村村委會傳來的不是鞭炮聲,而是高分貝的吵鬧聲,因為戶口的事,有兩兄弟互不相讓,難解難分。
羅松想到了村里的“三老”法寶——老黨員、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是當地解決糾紛的“王牌”,遇到矛盾,這些老人一出馬,鄉親們沒有不給幾分面子的。
“姜還是老的辣”。幾個老人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這兄弟倆面面相覷,心里愧疚,相互讓步,問題迎刃而解。
老黨員們的示范帶動了村里其他黨員發揮作用。
羅松記不清有多少次在村里的土路上走過,有一次還險些滑落山崖……除了把水利基礎設施建好,修好腳下這條14公里的路,是他的又一個心愿。“賈角村距市區較遠,鄉村公路通暢率不高,農產品無法運出去交易。路修好了,村里與外界的交流就更加通暢了。”羅松滿懷憧憬。
在他心里有著柔軟的一角。來村里任職時,他的孩子還不滿9個月,現在孩子已經會叫爺爺、奶奶和媽媽了,唯獨不會叫爸爸。說到這些,羅松的眼角有些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