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與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的“中國集善扶貧關節康復公益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行。這一公益項目旨在通過社會募集善款,為貧困殘疾人提供免費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和康復治療,使其恢復勞動力,脫貧致富。
手術改變患者命運
據了解,制約脫貧的重點難點就是殘疾人,他們因傷病致殘,因殘返貧,在這些殘疾貧困者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關節疾病或創傷導致的“關節功能”喪失,如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對于這部分患者來說,他們完全可以通過“人工關節置換術”來恢復關節功能,但是有些患者因家庭困難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募集善款,通過中國集善扶貧關節康復公益項目,組織關節外科專家對邊疆和民族地區的貧困關節殘疾人進行病源篩查、手術、康復和培訓等工作。
“中西部地區由于受高寒、交通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因骨關節病致殘,因殘致貧的人較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關節病診療中心主任曲鐵兵向《慈善公益報》記者介紹,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很成熟。患者在術后只要進行規律的肌肉訓練和活動訓練,就能恢復到和正常人一樣,進而幫助貧困殘疾人參與社會勞動,擺脫貧困。
據悉,項目第一期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貴州、廣西等貧困地區展開。
首站西藏篩查病人
項目首站選擇西藏自治區,首批專家已于7月25日抵達西藏,并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舉行了定點醫院揭牌儀式,同時還建立了拉薩——北京遠程會診中心。
“有些患者家庭困難,通過嚴格篩選后,符合規定的就可以接受免費手術和術后恢復治療。而且以后有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不用去內地就可以接受治療,對他們來說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經濟負擔。”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相關負責人說。
隨后,專家來到藏醫院,挨個查看關節病患者的具體情況。這些患者都是聽說該項目后前來接受檢查的,他們都希望可以接受手術。不過,由于該項目主要是針對貧困關節殘疾人的,所以專家們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況。
曲鐵兵看到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便上前仔細詢問她的病情,得知老人因關節病無法長時間走路時,曲鐵兵捏了捏老人的腿,并讓老人雙腿進行簡單的彎曲活動,然后查看了剛拍出來的片子,并與其他專家進行討論。如果各方面條件都符合貧困關節殘疾人的條件,她將接受免費手術治療。
曲鐵兵說:“患者手術后的危險期結束后,我們才會離開,這樣踏實。下一步還計劃每年在西藏開展至少兩次以上的救治工作,當然還要深入到基層,讓更多的不易行動的貧困關節殘疾人受惠。”
授人以漁發揮價值
據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秘書長張雁華介紹,該基金會開展的“集善•扶貧健康行”項目旨在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扶貧開發的平臺,開展白內障復明、聾兒語訓、骨關節疾病康復等醫療救助項目。此次“中國集善扶貧關節康復公益項目”是“集善•扶貧健康行”系列項目之一,項目第一期募集善款1000萬元。
“9月1日起將施行的《慈善法》中明確提出,像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這樣的全國性公益基金會將來要以實施資助性公益項目為主。‘集善•扶貧健康行’項目將提升我們的資助性項目。”張雁華向《慈善公益報》記者表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要發揮募集資金的作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各地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復中心配合項目實施有關工作。
據了解,本次關節康復公益項目計劃完成200臺左右手術。
“由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費用較高(人均5萬元),且目前資金有限,無法覆蓋到更多關節病殘疾人。此外,對于一些更為偏遠地區的患者,例如帕米爾高原等,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些地方,人可以過去,但是很多醫療器械無法運送過去,因而無法進行手術,這是項目遇到的主要困難。”曲鐵兵說,“所以只能用這幾百臺有限的手術,來培訓當地的醫生,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以此發揮更大的價值。”
張雁華表示,該項目第一期完成后,還將長期進行下去。她表示:“我們會不間斷地動員資源,長期開展這個項目。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點’帶動更大的‘面’,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