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是“國際女童日”,今年的主題是“女童進步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步:切實維護女童權益”。安全權益,就是女童諸多權益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女童,本應是等待燦爛綻放的“花蕾”,然而,生活中,我們卻時常聽到“花蕾”在哭泣。
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不完全統計,2013年至2015年,全國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共968起,其中,受害兒童超過1790人,這一數據尚不包括表述為“多名兒童”等概數的情況。
數字和曝光的案例觸目驚心,而這,恐怕還只是冰山一角。
新華社記者幾個月前曾赴北京、吉林、湖南、青海、江西等地就性侵兒童話題展開調研,調查報告中嚴峻而沉重的現實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也刺痛了公眾的心。
——熟人犯罪。在媒體曝光的案例中,伸向女童的罪惡之手,多出自她們的老師、鄰里甚至親人。尤其在農村,由于家長監護的缺失,留守女童更是成了施害者眼中“最好欺負的對象”。熟人犯罪之后,或哄騙,或脅迫,“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成了讓罪惡隱形的“魔咒”。
——家人沉默。監護人的懦弱,取證的困難,對司法的不信任……諸多因素影響下,很多受害人家庭面對罪惡選擇了沉默或者“私了”。殊不知,這樣的選擇最終只是成了對施害者的“縱容”,之后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家庭面對同樣的遭遇。
——社會偏見。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不僅也讓很多家庭在勇敢揭開瘡疤懲治“惡魔”和扯塊“遮羞布”掩蓋罪惡之間選擇了后者,而且還會給受害女童帶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原本遭遇性侵就會對女童的成長造成極大影響,她們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甚至可能會產生人格障礙,如果此時社會的偏見再加諸其身,后果只會更加嚴重。
——教育缺失。目前我國中小學在性教育上還有很大的空白,很多孩子甚至對隱私部位的概念都不太清楚,尤其在農村,有調查顯示,80%的留守女童沒有接受過性安全和法律教育。很多家長也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談“性”色變,從未對孩子講過預防性侵害的相關知識。
——法制之痛。面對一些現實問題,我們往往難以拿出有效的、專門的法律、法規予以懲戒,即便有懲戒,力度也遠遠不夠。在多起性侵兒童案中,施暴人員被判刑,但民事賠償一直微不足道。以2015年吉林市吉纖幼兒園園長強奸女童案為例,受害者僅得到1098元的治療費和鑒定費。
警鐘已然敲響!為了讓“花蕾”們不再哭泣,我們必須為她們編織一個更加立體而牢靠的安全網。
日常加大對女童的防性侵教育,讓她們懂得如何更巧妙地保護自己;加強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監管,讓罪惡找不到可滋生的土壤;改變陳舊觀念,讓受害女童更多感受到來自周圍的關愛,而不是偏見;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識,讓女童和她們的家庭能勇敢地站出來,不再沉默;建立一套專門的社工制度,隨時跟蹤受害女童心理狀況,及時疏導,避免悲劇發生;盡快完善關于女童保護的法律法規,提高專門性和有效性,同時加大對施害者的懲戒力度,加重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