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藏族小女孩格日草從病房里望著窗外,有時又拿起床頭讀物《瑪蒂娜》翻看。夜晚,護士稍閑下來,就在病房里給格日草讀故事書,或者教她說一些漢語。10日是格日草住院第34天,所幸各項指標都在回落,最初青得發紫的嘴唇終于開始泛紅。“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孩子的病終于有了希望。”其母親鬧甲卓瑪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格日草的家鄉在甘肅甘南州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由于家里無固定經濟來源,生活困難,當地官方將格日草一家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各項扶貧救助政策,生活有了保障,只是女兒的病“十分棘手”。
10月9日,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臨床中心主任、甘肅省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李應東(左一)、甘肅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李勛堂(左三)、院長張曉剛(左二)一起探望格日草
格日草是家里的獨生女,一直由母親照料,其在廣州打工的父親因患肺病已經2年沒有回家。“因為家里海拔太高,孩子的爸爸沒辦法在高原生活,最近回來是因為女兒的病,他戴著氧氣回了一次家。”鬧甲卓瑪說。
今年6月,格日草參加完學校的“六一”兒童節活動,出現四肢水腫、發燒等癥狀,先后在碌曲縣婦幼保健院、臨夏州醫院、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等多家醫院就診,從最初以為感冒發燒、到后來查不出病因,最后在蘭大一院被確診,格日草患有擴張型心肌病,左心室側壁纖維化比較嚴重,伴有心力衰竭,只能通過心臟移植救治。當時,在兒童重癥監護室治療觀察十余天后,格日草身體上的表面不適癥狀逐漸消散。隨后,鬧甲卓瑪帶著孩子和藥物回到了草原上的尕秀村。
2019年8月底,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臨床中心主任、甘肅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李應東隨“同心·共筑中國心”公益活動,在碌曲縣下鄉入村義診時,當地衛生院特意將格日草帶來,向專家求診。
“當時第一眼看到這孩子,這么小的孩子患心衰,十分罕見。我們去了她家里,只有她和母親兩個人,當時藥物都停了。”李應東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坦言:“當時,我們再不救這個孩子,她就面臨著危險,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所以當時就安排她來我們醫院治療。”
圖為甘肅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張曉剛查看格日草康復情況
次日,格日草和母親被碌曲縣衛生健康局送到甘肅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醫院對格日草的治療費用全免,而且經過多方協調,制藥公司也同意為這個孩子免費提供一年治療心衰竭的昂貴藥物。”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李勛堂說,雖然目前格日草的身體情況逐漸好轉,但她還不能回到海拔3000多米的家鄉尕秀村,所以醫院專門給其母親安排了宿舍,并提供了醫院保潔的工作,每月還能拿到一份薪水,讓母女倆留在蘭州安心治病,無后顧之憂。
記者看到,身著醫院保潔工服的鬧甲卓瑪在格日草病房外的樓層打掃衛生。“我們吃的米面油,醫院里的人都給送來了,科室的護士們常常給孩子買衣服、送零食,家鄉的鄉親們、鄉鎮干部也時常打電話詢問關心孩子的病情,他們都是大好人。”鬧甲卓瑪說,等孩子身體好點了,就帶回去做點飯給她吃,現在母女倆在醫院的食堂免費吃飯。
“藥很難喝,打針也很疼,但是我不怕。”格日草一字一句用漢語說道。她也很想念學校里的同學和老師,只能找這里的護士姐姐們玩耍,“她們是家人,要對她們說謝謝”。
當來探望的李應東告訴格日草已經幫她聯系好附近的學校,等她身體條件允許就去上課時,格日草的臉上露出笑容。原來,醫院向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發函說明格日草的情況后,教育局也為這位小女孩開了“綠色通道”,希望她能就近一邊治病,一邊學習。
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臨床中心還邀請北京的專家多次會診格日草的病情。格日草的主管醫生紀召娟說,目前進行保守治療,用最好的藥,效果比較明顯,將來也許面臨心臟移植,但小孩身體狀態恢復快,也許不用到那一步就康復了,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讓她長大后能夠正常工作、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