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團徐州市委為“事實孤兒”(即父母監護缺失或父母無力履行監護責任的兒童)打造的區域化關愛體系的“數據樞紐”。平臺上記錄著1398名“事實孤兒”及“夢想小屋”建設信息,以及關愛陣地、關愛項目等情況。每次“微心愿清單”一發布,很快就被熱心人士“秒殺一空”。
團徐州市委書記韓鋒說,2021年,他們為“事實孤兒”打造715間“夢想小屋”,提升區域化關愛“公轉”效率,實現對小屋的精細化管理,將區域化關愛打造成匯聚信息流、資源流、項目流的平臺,實現了需求與資源“一鍵通”,做好“陪伴事實孤兒成長”的后半篇文章,為孩子們撐起“心靈晴空”。
讓“事實孤兒”備感溫暖
今年9月,20歲的徐州青年劉慶賀大學畢業后,成為家鄉銅山區張集鎮團委的一名工作人員。他的第一個結對幫扶對象就是希希,經過近一個季度的走訪,如今每次去家訪都像回自己家一樣“熟門熟路”。
2019年,希希的父親入獄服刑,母親離家出走,至今沒有音訊。67歲的伯父張興化承擔起照顧重任。此前,希希因患有腎囊腫,接受過3次手術,一直休學在家。
今年,團徐州市委為“事實孤兒”建立“1+2+8”關愛體系,把建設1間“夢想小屋” 作為前置關愛陣地,延伸落實兩項常態化服務機制——家、校、地共育機制和月走訪、季關愛機制,實施思想引領、學業輔導、親情陪伴、醫療健康等8類關愛項目。
自今年7月當地團組織為希希裝修了嶄新的“夢想小屋”后,他的生活有了新變化。劉慶賀十分疼愛這個小家伙,當起了知心大哥哥,平時除給他送水果、牛奶等營養品外,還帶他打籃球。在運動中,原本性格內向的希希變得開朗了。
劉慶賀還發現,希希很喜歡看課外書,“床頭有一本快翻爛的《西游記》”。他重拾小學五年級課本,帶著希希一起鞏固功課。希希于11月重返校園讀書。在劉慶賀的幫助下,希希的數學成績進步了,最近的小測驗得了88分。
如今,徐州市銅山區194間“夢想小屋”已成為“事實孤兒”家中的“關愛陣地”。今年以來,團銅山區委以社區(村)為單位,走訪調研568次,為“事實孤兒”建立成長檔案,進行“一人一冊”動態跟蹤,全方位掌握該群體近況。
從“小屋煥新”到“精神煥新”
14歲的小依(化名)家住銅山區馬坡鎮,在馬坡中學讀初二,喜歡畫畫,夢想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他的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由68歲的爺爺趙街洪靠種地和打零工撫養,學美術曾是一件不敢奢求的事情。
讓小依欣喜的是,由團銅山區委建設的馬坡鎮“希望來吧”成了自己的“圓夢之地”。假期時,他能在這里學畫畫,“路程不到10分鐘,很方便”。
位于徐州市睢寧縣王集鎮龍鯉文化中心內的鯉魚山“事實孤兒”關愛陣地,也讓“事實孤兒”找到了歡樂。
睢寧縣下轄18個街道辦,有287名“事實孤兒”。22歲的徐州女青年崔雨晨是一名“蘇北計劃”志愿者,她發現,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于是,每次活動前,她帶著孩子們去山上“喊泉”——對著麥克風大喊,泉水會噴涌而出。在吶喊中,孩子們身心得到放松、愿意敞開心扉了。為了豐富“事實孤兒”等困境兒童的課余生活,團睢寧縣委還會定期開展普法教育、趣味閱讀等活動。
團徐州市委根據“事實孤兒”分布情況,在每個縣(市)區建設規劃3個以上“事實孤兒”關愛陣地,有效提升關愛陣地規范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站式”服務和10分鐘“事實孤兒”服務圈,幫助青少年實現從“小屋煥新”到“精神煥新”的成長轉變。
打出區域化關愛“組合拳”
8歲的阿勛(化名)還未出生時,父親就因車禍去世,母親改嫁后,他一直由奶奶撫養。
為阿勛建成“夢想小屋”后,每隔一段時間,睢寧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珍和當地團干部倪家駒就去看望阿勛。“在學校,如果別的小朋友欺負你,怎么辦?”從事未檢工作30年的王珍教給阿勛很多科學保護自己的“小妙招”。而倪家駒則帶給阿勛父親般的關愛。阿勛家養著一黑一白兩只兔子,他常陪阿勛一起喂兔子。
如今,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關注著“事實孤兒”群體。每天15分鐘的普法小廣播已成為睢寧兒童5年來幾乎每天中午都要收聽的節目。這個名為“小雨滴”的普法廣播是由團睢寧縣委、縣人民檢察院、縣教育局等單位聯合推出的欄目。廣播志愿者結合典型案例以案說法,為未成年聽眾講述電信詐騙、校園欺凌等方面的法律知識。
目前,徐州市已形成區域化關愛項目29個,累計開展關愛服務142次,實現1398名“事實孤兒”走訪、慰問、關愛3個“全覆蓋”,形成了區域化關愛幫扶“事實孤兒”的“徐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