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真是‘曬著太陽也能賺錢’!這些光伏板就像‘聚寶盆’,陽光越充足,發電越多,收益越高。”武鄉縣蟠龍鎮石甕村脫貧戶朱二春高興地說。
石甕村的光伏扶貧電站于2018年6月24日開工建設,當年8月30日并網發電。村干部聞留珍說:“自從發展了光伏,村子集體經濟破了零,貧困戶陸續脫了貧。現在村里年年有固定收入,面向脫貧群眾開設了清潔員、保安員等公益性崗位,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增收,生活有了保障。”
石甕村的變化是山西近年來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的一個縮影。2014年,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成為全國光伏扶貧首批試點省,已累計建成并網294.4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電站,總規模位居全國第三。其中村級(聯村)電站5479座,集中電站53座,全省11個市58個脫貧縣都有光伏扶貧項目。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收益37.36億元,惠及72萬余貧困戶。
“今年前10個月,全省村級電站發電收入累計結算15.32億元,分配到村13.19億元,惠及脫貧人口27.4萬人。”山西省鄉村振興局產業站站長張臨陽說,光伏扶貧項目是脫貧攻堅為貧困村留下的優質資產,加強光伏扶貧項目資產的運維管理,確保這些項目持續發揮效益,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意義重大。
截至目前,山西省的5479座村級電站的產權已全部確權到村。在收益分配方面,山西省出臺管理辦法,明確光伏發電收益重點用于保障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半勞動力、弱勞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決就業。
日前,在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靈泉鎮馬村的光伏扶貧聯村電站,一排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在太陽照耀下閃閃發光,脫貧戶溫香弟用特制的工具擦拭光伏發電板。
今年54歲的溫香弟是脫貧戶,過去他只能靠莊稼收成勉強度日,光伏電站建好后,他成為光伏電站管護人員。現在,他每天騎電動車去電站工作,隔段時間擦拭光伏發電板,清理站內雜草雜物,檢查排水系統。
“公益崗位讓我每月有了1000元的收入,另外我還在光伏電站務工,加起來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這不僅讓我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而且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溫香弟說。
“山西主要采用政府主導、第三方運維、群眾管護的模式,加強光伏扶貧電站后期管理。”張臨陽介紹,全省招聘了8000多名脫貧群眾擔任光伏電站管護員,根據不同的崗位,每月發放1000到3000元不等的工資,通過對他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管護能力和水平。
“目前我們依托省級監測調度平臺,對5479座光伏扶貧村級電站運行數據實時監測,確保發電效率高、后續運維好、收益分配準、監管主體實、穩定運行久。預計今年全省光伏扶貧電站發電總收益在18億元以上,帶動6074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增加20萬元。”山西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張建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