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3月10日電 (記者 劉育英)AI(人工智能)手語、智能字幕、智能避障......AI、物聯網、5G等技術的結合,誕生了許多新應用,幫助殘障人士“看見”“聽見”。
正在舉行的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上,傳遞火炬的仿生手、幫助人行走的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為冬殘奧村搭載無障礙便捷智能管理平臺等無障礙設備紛紛亮相,科技助殘結出碩果。
從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始,央視的AI手語數字人主播正式上崗。她是一位由手語翻譯引擎和自然動作引擎驅動的數字人,在新聞播報、賽事直播和現場采訪中帶來實時的手語翻譯,讓聽障人士也能夠共享冰雪運動的精彩。
據了解,手語數字人背后的百度AI手語平臺通過“動作融合算法”,基于《國家通用手語詞典》規范精修近11000多個手語動作,讓每一個動作的起落之間自然銜接。再配合4D掃描技術訓練,使得AI手語數字人表情自然生動,口型生成準確度高達98.5%,可落地于多種公共場合。
中國有2700多萬聽障人士。此前,由于錯別字和延遲等原因,智能字幕很少出現在大型國際賽事的超高清直播中。咪咕視頻轉播本屆北京冬奧會時,為聽障人士加上了智能字幕。依托語音識別技術,結合神經網絡算法,應用體育垂直場景的實時糾錯自然語義能力,智能字幕可達到98%的準確率。
上海市志丹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是一所提供餐飲、醫護等就業技能教學的民辦機構,殘障人士是其授課的人群之一。上海聯通幫助學校在圍墻上裝上信號接收設備,形成電子圍欄。當學生走出校園或進入危險路段,手環將自動傳輸數據至聯通物聯平臺,并將告警信息推送至校方。
商湯科技正在研發的智能避障眼鏡幫助視障人士“看見”。通過眼鏡上的ToF和RGB攝像頭,在視障者行走的過程中,捕捉圖像數據、深度數據與方位信息,以此來識別電線桿、行人、車輛、臺階,以及盲道、人行橫道、紅綠燈等十余種障礙物和標志物。識別到視頻信號后,眼鏡將其傳輸到手機端App,再由算法根據距離、位置、物體屬性等信息,進行過濾與危險性評估,向視障者進行實時語音播報。
經過大量的數據訓練和不斷算法迭代,商湯智能避障眼鏡雖然還處于測試(POC)階段,但已日趨成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