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青山橋鎮,一個素有“湘潭小西藏”之稱的偏遠小城,這是34歲小伙趙贛龍的家鄉。
因為家庭貧困,年少時的他曾多次面臨輟學的風險,好在經鄉親們的幫助,他的學業生涯得以順利完結。
這個有關“爸爸”的故事要從7年前講起。
那年趙贛龍27歲,因為工作原因,他認識了一個叫小海的皮孩子。
因為爸爸在監獄服刑,缺少家庭關愛,13的小海多次輟學在社會上游蕩,之后因為小偷小摸等壞毛病就成了派出所的“???rdquo;。
小小年紀就劣跡斑斑,這樣的小海早就成了村民眼中沒救的孩子,唯獨趙贛龍不這樣認為,他接過獄中孩子父親的囑托,開始了“爸爸”之路的首次補位。
在趙贛龍悉心的教育跟陪伴下,曾經“無藥可救”的皮孩子不僅改掉了小偷小摸的陋習,還變得懂事起來。
從幫助小海之后,趙贛龍的公益之路就再也沒有停下。
在家鄉派出所,他經常能接觸到跟小海類似的留守兒童,從他們身上趙贛龍仿佛也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于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孩子們有書讀,不能掉隊。”
2015年,村民譚女士到派出所申請開具“貧困證明”,這項服務本不在公安業務范圍內,但趙贛龍還是選擇了“多管閑事”。
在得知其女兒小潔因拿不出費用即將面臨輟學,他果斷將口袋里僅有的600元塞到譚女士手中,從沒見過爸爸的小潔面對眼前這個毫無血緣關系的男人喊出了“爸爸”。
但僅憑自己的工資很難將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照顧周全,于是他借助相關微信群為孩子們進行助學籌款,在趙贛龍身體力行地影響下,越來越多人獻出了愛心。
截至去年暑假,他總計籌得22萬余元善款,為121學生帶去了幫助。
如今趙贛龍的手機總是那樣忙碌,有孩子提醒他天寒多穿衣服、有孩子關心他目前身體狀況,還有孩子告訴趙爸爸放假后要回去和他一起做志愿活動......
一聲聲“趙爸爸”的呼喚是孩子們對趙贛龍純潔真摯的愛,趙贛龍從這聲聲呼喚中看到了初心與責任;我們也從中看到了當下鄉村振興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重要關聯。
現階段,我國鄉村兒童發展問題雖已取得長足進步,但其面臨的挑戰依舊不可小覷。
鄉村兒童成長問題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兒童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更關系到鄉村全面振興的未來。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若想將鄉村兒童成長問題落到實處,教育就必須被擺到顯要位置。
我們常說鄉村振興需要人才,但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鄉村兒童是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群體,也是未來建設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發揮教育育人功能、補齊我國鄉村教育短板,才能讓孩子安心在校讀書,才能為鄉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當一代代人投身鄉村建設,當鄉村的價值美好被一點點發掘,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的教育、村民們不用奔走他鄉也能賺取可觀的薪水,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雙重關愛下成長,昔日陰郁的臉龐才能重現笑顏。
一直以來,在幫扶鄉村兒童的路上,從不缺乏像趙贛龍這樣的好心人,因為他們,無數個孩子的夢想得以發光,無數個家庭的命運得以改變......如今,長江兩岸無數個鄉村開始因地制宜向著振興大刀闊斧前進,他們也要努力承擔起有關鄉村兒童成長更多的責任,讓鄉村振興、讓鄉村教育振興、讓那些帶有孤獨、潦倒意味的童年不再重蹈。
歷史是一代代接替向前發展的,鄉村也會在一代代奮斗中煥新,到那時便不會再有“鄉村問題少年”“因貧輟學少年”,他們都會和其他孩子一樣,沐著朝陽成長、懷著夢想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