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短片是從實驗過程的全程記錄中剪輯出來的。
研究問題:
我們想通過這個實驗來觀察兒童的性別觀念與電視廣告中的性別陳規定型之間的關系。
研究目的:
用于研究;
用于媒介倡導;
用于媒介素養教育。
研究倫理:
在研究人員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和研究過程后,取得了所有被試兒童本人以及其監護人授權。
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向所有被試兒童介紹了社會性別的含義,并以社會性別的視角對所選擇的五則廣告進行了講解,以糾正實驗對兒童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樣本:根據“電視廣告中兩性形象”課題組的數據統計結果,研究人員首先請一個16歲的兒童從10條“性別歧視廣告”和8條“性別公正廣告”中挑選出5則廣告作為樣本用于實驗。最后剪輯處理只選擇了其中的兩條,主要是考慮片長的原因。
焦點組構成:
被試的來源為便利抽樣。
何希雨:女,13歲
吳 昊:男,11歲
曹思佳:女,11歲
戴子健:男,11歲
時間:2006年2月5日
地點:湖南長沙
實驗過程簡述:
研究人員先用游戲以及焦點組訪談的形式調查了被試對于廣告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性別觀念,隨后讓兒童觀看了挑選好的兩個樣本廣告,請他們用自己的觀點來闡述對于廣告的理解。
游戲一:搶椅子
在只有三張椅子的情況下,四個人來搶座位,其中沒有座位的那個人必須講出一個自己的特點或者喜好,如果在座的那個人有相同點就必須站起來,然后所有站起來的人開始搶椅子,坐著的人站起來后不能坐在原位上,否則就得站到中間,繼續前面的規則。通過這個游戲主要是讓兒童互相熟悉,了解各自的愛好和習慣。
游戲二:拍肩膀
這個游戲由一個旁觀者喊口令,游戲者按照口令拍擊身旁人的肩膀,并伴隨頭部的配合動作,主要是考驗協調性,通過這個游戲,大家在開心的笑聲中慢慢放松心情。
提問環節:詢問兒童一些與其日常生活相關的關于廣告的問題來了解大眾媒介中的廣告對兒童生活產生的影響。
問題:你們平時都看廣告嗎?
你能背出哪些廣告的廣告詞?或者對哪個廣告印象深刻?
你最喜歡的廣告的是什么?為什么?
你最不喜歡的廣告是什么? 為什么?
游戲三:男還是女?
在一堆水果上貼上了一些詞語,首先讓兒童各自在紙上按照男女性別來對這些詞語進行分組,這些詞語是:溫柔、豪爽、仗義、愛嘮叨、愛打扮、長胡子、生孩子、賢惠、膽小、體貼、勇敢、擅長高科技,做家務,幽默和領袖
最后集中孩子們的意見對這些詞語做了統一分類。分類的結果是所有兒童都把溫柔、愛嘮叨、愛打扮、生孩子、賢惠、膽小、體貼分到女性特征里;而把豪爽、仗義、長胡子、勇敢、擅長高科技歸類到男性特征里;兒童在做家務、幽默和領袖這三個詞語的分類上有分歧。于是實驗中兒童表達了對這三個有爭議詞語的歸類理由。
從實驗的這個部分來看,兒童表達了已有的性別成規定型。
廣告環節:在正式播放實驗的廣告之前,兒童首先觀看一個“七喜”汽水的廣告,課題組成員向兒童講解了該廣告所表達的內容,以給兒童一個示范,在后來對樣本的講解中要求兒童照著這個示范來講述廣告的內容。主要是測試兒童對廣告表面內容的理解。
隨后兒童觀看了已經選出來的五個樣本廣告,主要針對廣告內容以及廣告中的性別角色進行了闡述。
結論:
這個實驗在一定程度上觀察到了兒童的性別觀念與電視廣告中性別陳規定型之間的聯系。
出品人: “電視廣告中的兩性形象”課題組
“兒童眼中的廣告”實驗設計及執行:戴靜
制作團隊:
攝像:戴少東
剪輯:楊斌艷
監制:張祺
致謝:戴長湘、何思源、任石林、何鐵安、黃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