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北京市許多中小學紛紛摘掉了小英雄賴寧的畫像,此舉據說是為了避免誤導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中小學生動輒“見義勇為”。那么,英雄少年賴寧的精神在今天的中小學生中還有沒有榜樣價值?摘掉小英雄的畫像,會不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呢?記者就此走訪了一些師生和專家。
賴寧精神不僅僅限于“見義勇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研究員說,
如果學校僅僅因為不提倡見義勇為,就拿走賴寧的畫像,確實遺憾。孫云曉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中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英雄少年賴寧》一書的作者。
孫云曉說,當年把賴寧樹立為學習的榜樣絕不僅僅因為他見義勇為參加撲救山火犧牲了,而且因為他身上還有很多的閃光點。
查閱1989年5月31日共青團中央和國家教委聯合作出的《關于授予賴寧“英雄少年”光榮稱號的決定》,當時決定號召全國各族少先隊員向賴寧同學學習,“學習他胸懷大志,從小做起;學習他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學習他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他熱愛祖國,臨危不懼”。
賴寧的事跡是感人的,但作為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學者,孫云曉一直不主張樹立因見義勇為而獻身的少年兒童為榜樣,因為一旦樹為榜樣,熱情純真的少年兒童們便可能群起效仿,可又往往力所不能及,可能因此導致更多犧牲。以往有過慘痛的教訓,1982年,《中國少年報》曾在一個多月內,收到來自14個省的34篇來稿,報道17個少年兒童因救人身亡的事跡。其中,浙江永康縣委報道組一篇來稿介紹,3名少先隊員去救1名落水者,因為不會游泳和搶救方法不當,4人全部身亡。
帶著“到底要不要歌頌賴寧”的矛盾,1989年孫云曉曾到賴寧生前的學校、四川石棉縣中學,邀請賴寧生前的老師朋友來座談。座談會上,大家就是否提倡少年兒童上山撲火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一派認為,學生撲火沒經驗,去了起不了作用,消防隊還要分出心來照顧,只能添亂;另一派認為,如果學生參加見義勇為錯了,賴寧不就白犧牲了嗎?
在調查采訪中,孫云曉逐漸體會到,賴寧更值得同齡人學習的是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他的可愛之處甚至在于他還有很多缺點,比如他玩火槍打碎了人家的玻璃。“當初提倡向賴寧學習的愛科學、愛祖國、全面發展、臨危不懼,哪一條到今天都不過時,也不能放棄?!睂O云曉提醒,今天的社會形勢可能對學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簡單地非黑即白,非對即錯。
少了“見義勇為”的學生守則更科學
2003年初北京頒布新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時,人們就注意到,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是“遇到壞人壞事主動報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是“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遇有侵害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學會自護自救?!贝_實沒有了“見義勇為”的要求,而改為“報告”。2003年下半年上海新的中小學生守則也避開了“見義勇為”的字眼。
對此,中國地質大學附中教導主任趙衛紅說,她非常贊同學生守則里不再提倡見義勇為。未成年人缺乏對事物潛在危險的判斷能力、缺乏在緊急情況自我保護的能力,本來就是受保護的對象,不應該在危險來臨的時候讓他們身處其中,新的學生守則更科學,更理性。
“刪掉見義勇為的字眼,其實讓老師做思想工作時有了更多發揮的空間?!壁w老師認為,擔負教書育人職能的學校,肯定會繼續教育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遇到困難要堅強勇敢,但更要教會學生怎樣“見義智為”。遇到危急的情況不一定要挺身而出,和危險硬碰硬。
比如,在上學的路上被搶劫,對低年級的學生,學校要求他們記住壞人的特征,并要勇敢地向學校和公安機關報告;對高中學生,一方面要報告,但另一方面,如果有可能,三五個人可以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團結起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趙老師強調,保護好自己是一切的前提。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云曉看來,見義勇為是一種非常高的道德要求,即便在成年人中也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準則是中小學生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要求,把成年人都難以做到的行為當作未成年人的基本行為要求顯然脫離實際和過分了。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已經實施,其中突出了對未成年人安全的保障。有人據此認為,《條例》和見義勇為的精神是對立的。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佟麗華律師說,這種認識是對該條例的誤讀,掛什么照片是學校的自由,與該條例無干?!稐l例》從立法層面不能鼓勵中小學生從事危險行為,但并不等于說學校不該對學生進行利他主義和勇敢的道德教育。
■新聞背景
賴寧,四川石棉縣人。他胸懷大志,品學兼優,全面發展,從上小學開始,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少先隊員。曾獲省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一等獎,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和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小學畢業后,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石棉縣一中。他曾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立志要做像李四光那樣的科學家,堅持幾年為家鄉探險尋寶,利用節假日采集礦石標本,進行無線電實驗。1988年3月13日,石棉縣海子山突然發生山林火災,為了撲滅山火,挽救山村,保護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的安全,賴寧主動加入了撲火隊伍,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1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