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疑惑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2006-03-20

 


最近,長春市的宋女士把家里剛裝了半年的網線給扯了,為此,上初二的兒子正跟她鬧別扭,覺得媽媽“既LT(老土),又DC(獨裁)”。其實,讓宋女士生氣的,正是兒子總在網上聊天,聊完了,一張嘴就是“烘培雞”、“偶稀飯”、“母代”這類讓她一頭霧水的詞,“有時候跟兒子交流都成了難題”。

“家里包餃子,他一個不吃,我問他,他說‘偶稀飯KPM,醬紫,偶一會和同學去外面米西’;我讓他背英語,他頭都不抬:‘慘綠,偶再看一個烘培雞,千萬8147’。”宋女士對記者說,“我瞪眼兒聽不懂,他還吃吃地笑,動不動就對我說‘矮扶了油’(注:I服了YOU)。正經的東西還沒學會,凈整這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出來,有啥用?天天琢磨這個,這不是不專心學習嗎?”

“有啥大驚小怪的,同學們用這些新鮮詞早不是稀奇事了。‘稀飯’是喜歡;‘KPM’是肯德基、比薩餅和麥當勞的總稱;‘醬紫’就是‘這樣子’;‘烘培雞’,是英文HomePage,個人主頁的意思;‘8147’,就是‘不要生氣’嘛!”宋女士的兒子對記者說,“媽媽太落伍,一點兒不懂油墨(注:幽默),我有時故意這么說,就是想提醒她要跟上時代。”

如今的中小學生,經常張口閉口甩出一串新詞,確實讓部分家長和老師“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這些新鮮詞匯構成復雜,有的是由方言改編,如“母代”,沒得,沒有(南京發音);“唔系”,不是(廣東發音);“灰常灰常”,非常非常等。有的來自外語,如high,指“興奮”;BTW,順便提一下(英文By The Way);“大丈夫”,意為“沒問題”(日語)。還有的,是以漢語拼音簡寫來指代,如BT,變態;MP,沒品;PF,佩服;rpwt,人品問題,等等。數字和符號也很流行,如4242,是啊是啊;848,不是吧;7456,氣死我嘍;T-T,表示哭;|-P,表示捧腹大笑。還有一些是混合式的,如“3H學生”,三好學生;3q,謝謝你(英文Thank you);me2,我也是(英文me too);+U,加油,等等。這些詞,絕大部分是網絡的產物,其數量之多,覆蓋之廣,還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采訪中,一提起“新新人類的語言”,初中生劉暢就眉飛色舞,一套一套的,可單獨采訪家長時,他媽媽卻斬釘截鐵地告訴記者:“我兒子不用這樣的詞。”原來劉暢在家說話“挺本分”,他說:“我爸媽老聽不懂,還得解釋來解釋去的,費勁!本來就不愛和他們說話,現在感覺越來越有隔閡,簡直懶得和他們說。”

“這些詞兒,時尚、有趣,有正統詞所不能達到的表達效果,很有魅力,和同學們交流時,不用都不行,不這么說,好像跟同學就沒那么親近了。可是,跟父母這么說話,他們就像鴨子聽雷,還經常誤解,比如,我說‘菜鳥’,本來是‘新手’的意思,可他們教訓我不能罵人;我說‘我暈’,他們就會摸我的頭,以為我發燒了;我說爸爸真‘大蝦’,是夸他厲害,可他會趕緊把腰板直起來,以為我在批評他駝背……”6年級小學生王宇跟記者訴完苦,說了一堆“555(嗚嗚嗚,表難過之意)”。

初一學生肖可對記者說:“好多新詞兒,我都是四處學的,如果不知道這些詞,網上好多帖子就看不懂,現在流行的網絡圖書也會變成‘天書’。對我們而言,不緊緊跟上潮流,可能就會被時代淘汰。這些詞用得熟了,跟父母、老師交流過程中,或者寫作文時,會不自覺地冒出來,家長、老師聽不懂,還覺得我們不務正業,批評我們不使用‘規范的漢語’,真是郁悶ing(英語時態,表正在進行中)。”

“‘O’了!粉絲!PK!生活中常有這樣的詞從青少年嘴里溜出來,家長聽不清,也搞不懂。語言代溝已逐漸上升為家長和青少年交流的第一大障礙。”共青團吉林省委副書記李曉杰日前在參加一個會議時講述了一件讓她記憶深刻的事:有一次,她到長春市一所知名小學去與學生們座談,一個小男孩問她:你會唱《流星雨》嗎?你知道“一個小美眉,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麻麻,她覺得很BUBU”是什么意思嗎?李曉杰感慨地說:“是否會唱流行歌曲和理解新語言,成了我能否與他們溝通的一張通行證。生活中,很多家長聽到孩子這樣講話,反應往往是‘好好說話’、‘從哪學來的怪話’,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只有和孩子們進入到共同的話語空間,才能更好地與孩子交流,才能進入他們的世界。”

長春48中語文老師王波,常在學生的作文里看到“新語言”,“一開始我也不懂,但問過幾次就知道一些了。別說,這些詞用得恰當時,還真挺幽默,讓他們寫的文章讀起來很有生氣。雖然對學習沒什么根本上的幫助,可這些語言對緩解孩子的壓力有好處,開開玩笑也無傷大雅。”對新語言持寬容態度的王波告訴記者,身為班主任的她,有時與學生講話也會恰到好處地“借用”一些流行語,她發現,這使得自己在與學生交流時很有“群眾基礎”。

初二學生魏丹告訴記者,她爸爸經常主動向她學習“新語言”,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她也非常愿意給大人講,因為她覺得這“非常有助于增進彼此的理解、增強家庭的和諧”。而且,她為有這樣一個“緊跟時代”的爸爸而驕傲。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金振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學生使用“新語言”是很正常的現象,老師、家長一味阻止是行不通的,同時,這對老師和家長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要不懂即學,避免因語言不通而產生溝通障礙;另一方面,還要去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語言”,“畢竟這類語言不規范,中小學生的語文基礎還不牢固”。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一些“新語言”雖時尚,但對于青少年也應該加強語言規范化訓練,特別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要有正確地揚棄,這樣才能真正地“與時俱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