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5年11月24日發布的《幼兒園、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管理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安全教育中災害預防演習安排較少,38.1%的教師報告學校從未開展過災害預防演習活動,55.6%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災害預防演習。
這項調查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在天津、山東、福建、河南、吉林、陜西、甘肅、四川等8省市進行的,共發放問卷16640份,訪談1176人。
調查表明,我國初中學校開展預防災害演習活動的次數最少。從城鄉差別來看,縣鎮和農村學校預防災害演習次數明顯少于城市學校。在城市學校中,教師能夠經常采用一些安全演習、模擬情境訓練等參與性和可操作性較高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但是整體來看,目前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是指導學生閱讀安全規則和讀本、聯系案例引導學生討論和分析安全問題等,反映出當前安全教育的形式以說教聽讀為主、實際演練較少的特點。這種教育形式使學生對安全技能的掌握情況明顯低于對安全知識的掌握情況,安全教育在中小學尤其在縣鎮和農村學校效果不理想。
教師比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尤其缺乏應對迷戀網絡、心理輔導和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許多學校仍然缺乏安全教育的資源,76.7%的被訪教師最想得到有關安全教育的影視錄像片,此外依次為宣傳畫或掛圖、安全知識學生讀本、安全教育教師讀本或指南、安全教育活動方案、安全教育法規及規章匯編等。
調查組專家建議:中小學安全教育應注意采用活動參與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直觀印象,繼而形成技能;應抓緊安全教育音像資料開發,多出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區域特點以及性別特點的安全教育讀本,作為學校必備教學資料;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重視全體教職員工的安全培訓,將其作為繼續教育、工作考核的內容之一,并在時間上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