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食店,家長擔憂;在食堂吃,學生不愿;辦好食堂,學校為難……
新學期開學了,羊城晚報接到讀者反映,一些中小學生不在學校食堂吃飯而頻頻光顧學校附近的快餐店,飲食衛生安全令人擔憂。情況到底怎樣?學生該不該“堅守”學校食堂?出外就餐合適嗎?
記者直擊:學校附近小食店生意紅火
記者連日來在廣州一些學校密集地段進行調查,看到了一些大同小異的場面。
前天(15日)中午12時,正是學生放學時間,在聚集了培正中學、培正小學、7中的署前路、廟前直街附近,路邊的快餐店迅速擠滿了穿著校服的學生。記者數了一下,署前路、廟前直街上共有9家規模不等的快餐店和餐館,前往就餐的大多是中學生。據附近居民介紹,依傍在學校附近的這條“食街”已經頗為有名。一些快餐店老板也直言,主要就是做學生生意。
在署前路的“世紀軒蒸品店”里,28桌客人中,穿著校服的學生占了23桌,他們大多選擇快餐、面食和甜品。路邊還有許多小食攤,也有學生買三五串牛雜、面筋等小食當午飯。
在2中和知用中學附近的路段,成群結隊的學生放學時間到周邊的粥粉面店吃午飯,有的老板已經和學生非常熟悉,學生一進來,老板就知道他要點什么了。
據了解,這些快餐店的蒸飯價位一般是6—12元,甜品3-6元,面食、粥3-8元。而據接受采訪的多位學生介紹,在學校食堂吃一餐午飯,3元到5元即可。
記者在一所中學的高中部食堂看到,3個窗口共有5個菜式,價格在3元-4元之間。食堂里只有十幾個學生在排隊打飯。該校老師解釋說,在這里用餐的只有高一年級,高二、高三采取送餐制,就是把飯送到課室里去。
為何學校有食堂,卻到外面吃午飯?學生的說法不一。有的說,學校食堂辦得差,菜式少,味道也不好;有的說,學校食堂太擠,打飯窗口太少,排隊麻煩;有的說,學校食堂配餐太死板,喜歡吃的不能多打,不喜歡吃也一定要打;有的說,快餐店品種多,選擇多……
記者發現,在外面吃飯的多數是中學生,調查得知,小學生不少是回家吃飯或是被托管中心接走了。
家長愿望:希望學校解決吃飯問題
接受采訪的家長多數希望孩子在學校的食堂吃飯。家長陳女士表示:“起碼人身安全有保障,衛生情況也可放心些!”她的孩子從小學起經常餓肚子也不吃飯堂的飯,家長只好每天給15元錢讓他在外面吃,現在高二了,吃飯問題還是沒解決。
家長蔡先生總結說,學校辦好食堂是“一舉三得”:解決了孩子的午飯問題、午休問題、課余時間的管理問題。
學校說法:辦食堂沒有編制沒有錢
據記者從廣州市教育局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廣州市有近500所中小學校辦了食堂,經營模式有承包給別人的,也有自主經營的。
記者從學校了解到,食堂的工作人員多是臨時工,而且多數沒有廚師證。還有的學校食堂曾被衛生監督部門要求整改。對此,一些學校的負責人相當為難:“學校后勤沒有編制,又沒有錢,老廚工又退休了……”
教育部門:學校應該承擔食堂責任
廣州市教育局體衛藝處陳醫生表示,衛生部《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及《學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責任追究暫行規定》,明確規定學校的主要負責人是學校食品衛生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學校后勤社會化,不等于“完全不管”。從2005年底有關部門對廣州市中小學校食堂食品衛生監督檢查的初步結果來看,還是學校自主經營的比承包出去的好,目前大部分承包者的素質、操作規范、管理水平,與國家規定的標準還是有距離的。而且學校還是法人,無論把食堂承包給誰,學校還是要承擔起主要的責任。
專家說法:用餐問題不是這么簡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專家指出,不能簡單引導學生在學校食堂或是快餐店就餐。無論在哪里吃,都應該嚴格遵循國家有關食品衛生的操作規范,哪里辦得好,就到哪里吃。用餐問題不只是學校的問題,而是一代年輕人的問題。現在很多學校的食堂為了遷就學生,不斷增加品種,這是為了學生好,但從深層來看,卻對學生的成長不利。國外的學生在食堂吃飯比較簡單,中國學生的用餐問題其實反映了很多問題。一是學生的生存能力培訓,各種食物都要學會適應;還有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們不懂得珍惜糧食;第三是審美偏差,有的女生為了減肥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第四是錢財支配,有的孩子為了有點零花錢,就說食堂不好吃,這樣父母就會給錢讓他到外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