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了,在校門外,不少學生一手拿著個袋子,一手不時地從袋子里捏出東西放進嘴里,邊走邊吃。這幾乎成了眼下市區各小學校門前的一道獨特“風景”。
他們手中的食品是從“校園店”購得。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些商店開始云集在校園附近,有的開在校園內,有的開在學校門旁,還有的開在學校大門的不遠處(本文將這些店統稱“校園店”)。顯然,店主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瞄準了學生的口袋。經營一段時間下來,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生的錢太好掙。
的確,學生買東西,很少有講價的。記者日前在某校門前的商店內見到,早上放學時和下午學生上學時,屋內擠滿學生,買這買那,吵吵嚷嚷。店員站在那里,手拿著盛錢的盒子,只管接受問價和收錢,忙得不可開交。下午上學時,一位可能是上五年級的男學生拿著兩袋方便面從商店內走出,他把一袋裝進褲子的口袋,又把另一袋拆開,邊吃邊進了學校。
有學校就有校園店,這種現象當今很普遍。如果說校園店里只賣些文具也就罷了,但是店內賣什么的都有,有教輔材料(是否盜版不得而知),有玩具,而最多的則是不同種類的食品。有面包、方便面,有餅干,有辣條等等,還有好多成年人都叫不出名稱的食品。這些食品,很受學生歡迎,但家長深惡痛絕,不少老師的觀點也是如此。但是,這些食品好多都存在不同的安全隱患,不少商品沒有生產日期,沒有生產廠家,年紀尚小的學生們注意不到這些,只管買來,只顧吃掉。記者就曾見到,一位學生吃了一種食品,舌頭、嘴唇都被染上了重重的黃色,讓人看了很害怕。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開這些校園店,特別是一些“特殊”位置的小店,不是哪個都能開的。在個別學校,一旦聽說有人要到學校檢查,店主馬上關門,等檢查的人一走,照開不誤。
為什么“校園店”市場看好?一位家長分析,中小學生手中,大都有家長給的零花錢,他們愛吃零食,在校園店購買很方便,上學、放學時買零食吃又能躲過家長的監督,因而學生們都選擇了校園店。
其實家長們對校園店都很反感,雖然總是勸阻子女不要買那些不干不凈的食品吃,但是學生的自制力很差,很難聽家長的話。在某校門前,來接孩子的張女士說,小孩子愛吃零食,這本沒什么,關鍵是什么時間吃、吃什么、吃多少的問題。校園店內的食品質量很難讓人放心。而且由于校園店的存在,一些學生見別人買吃的,他們也要買,還有的纏住家長非買不可,這種風氣實在是太不正。一些商家看準了未成年人的消費市場大,并且消費理念不成熟,不能明辨真假,往往他們的消費權益得不到保障,成為被動消費群,劣質的、假冒的商品一古腦地拋售給他們。
一位曾在校園店內幫店主賣過東西的先生對記者說,放學上學時看到那么多的學生涌進小店,心里真是很矛盾,一方面,為老板打工,當然希望能多賣東西,多掙錢,可是另一方面,見到亂七八糟的東西都被學生買去吃掉,心里又不是滋味,心想自已是不會給孩子買這些吃的東西。
就記者所了解到的校園店的問題,有關部門一直在關注,但管理起來又確實難。不過,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應當再次擺上議事日程,應當花大力氣去凈化校園的食品消費環境,嚴查,嚴管,嚴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