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新學期才剛開始不久,這座城市就連續發生兩起學生自殺事件。
而社會卻有意無意地回避著,知情者并不多。畢竟,這是個敏感的話題。
然而,年輕的生命并不會在悄悄淡化的事態中安然逝去。這一事件更多的是引發業內業外甚至全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再一次關注和思索。
A 16年前的試水—— “誠實的品格比偷來的分數更珍貴”
深圳市德育與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福田區教育局調研員黃孔辰記得很清楚,16年前,他作為福田區“成功教育”研究課題組的負責人走進了新沙中學。該校學生主要來自沙頭地區6個村,改革開放使這個地區迅速富裕起來,但經濟上的高收入和文化上的低素質這一巨大反差,使得這個地區的生源素質處于全市最差之列。
“成績差還只是一方面,厭學、打架等品德不端的行為則往往伴隨著心理缺陷!”黃孔辰告訴記者,這些學生的家長,多數文化水平低,有的小學都沒畢業。而當地的許多家長具有深圳、香港兩地的雙重身份證,大多在香港打工,使這些孩子從小就缺乏應有的家庭教育,品德行為和心理品質方面的缺陷比文化知識的缺陷更為嚴重。
在市、區教育部門的支持下,黃孔辰在新沙中學開展了“成功教育”的研究課題,并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舉措,給學生上心理指導課,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訓練,就連所上的語文課前15分鐘也是根據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講解心理問題。
記得有次語文測驗,黃孔辰稱有事不能監考,臨走前他在黑板上寫上“誠實的品格比偷來的分數更珍貴——比一比誰的自律能力強”。結果學生們真的沒一個人作弊。“那次的卷子盡管有些學生考得很差,但我全部給了合格。”黃孔辰笑著說。這可能是深圳教育史上的首次無人監考。
3年后,入學成績處于全市最低水平的“成功教育”試驗班的學生,全部順利考上高中。更可喜的是學生面貌大為改觀,試驗班級連續3年步入區“文明班”行列。
B “心理教育不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
然而,教育并非一勞永逸,隨著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凸顯很多新的問題和特點,而這些問題是過去所未曾顯露出來的。今年2月4日,深圳某重點中學一高一學生在家自縊身亡,沒有留下任何遺書。
這是一個從小到大學習都很優秀的男孩,他所在的班級是重點學校的重點班,高考目標除清華、北大不上。這樣一個年僅16歲的優秀男孩,就這樣選擇自殺,離開他的父母,離開社會。男孩的死亡引起了社會的紛紛議論。在該校內部論壇的校長信箱欄目里,有網友留言:“來自社會的、學校的、家長的洶涌‘優秀’觀,能不壓壞孩子稚嫩的肩膀嗎?”
針對這個話題,記者于3月3日與福田中小學近十位心理咨詢教師開展座談。華強職校心理輔導老師楊曉燕說,由于該校近年來入校分數逐年下降,入校學生成績差,失敗者心態多,學生戀愛中還出現性問題。她在心理輔導時的重點是“主動走進學生”,通過周記的形式與孩子交流,幫助他們調控情緒、清晰目標,做職業生涯規劃。
但心理問題并非只存在于弱校,生源較好、家庭環境較優越的重點學校也同樣有。“主要是情緒和交際方面的問題,因為這些孩子成績較好,個性強,比較自我,只能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紅嶺中學心理老師張瑞說。心理老師蒙恩所執教的梅園小學,學生家長多是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員工。“很多孩子常常出了校門又到奧數、英語等培訓班學習,學習壓力很大。”
竹林中學是受地域影響、生源比較特殊的學校代表。由于附近大多居住的是第一代來深圳做建筑的工程兵,該校學生也多為工程兵子弟。“這些學生的父親一般靠體力活養家,母親為農村婦女,家庭獨生子女少,家庭教育非常薄弱,部分學生沒養成生活、學習習慣,沒有升學壓力。”該校心理老師郎盈說,學生與家長在學業等問題上的矛盾是這類學校的心理輔導重點之一。
但不管各校的心理問題呈現怎樣的異質化,談到心理問題的成因時,幾乎所有心理問題的老師都認為,問題孩子后面都有個問題家庭或問題家長。也正因為如此,福田區教研中心的劉曼云感慨道:“良好的家庭教育真是最大的財富。”而黃孔辰則認為:“開展心理教育不是搞一個合唱節、一場運動會,不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講的是持之以恒、長期不懈和潤物細無聲。”
C 不談“死”是虛偽的
青少年自殺事件迅速引起了市、區教育部門的關注。就在2月下旬,市教育局專門召開部分學校校長座談會,市委副書記李意珍在會上坦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加快,影響未成年人特別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因素日益復雜,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緊迫。
“不談‘死’是虛偽的,死亡給人帶來很多傷痛,屬于社會的傷痛。”華富中學深受學生喜歡的心理老師陳芳很直率。
有教育工作者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似乎有點‘諱疾忌醫’之嫌了!”言下之意,是我們對于此類“敏感”話題太過“敏感”,往往因出于學校影響和社會穩定的考慮而有意無意地回避,“事實上適得其反。”有位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20年的教育界人士指出,在這方面,深圳應該向上海學習。他告訴記者,去年底上海頒布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而就在今年初,作為上海市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的配套文件,上海市科教黨委、市教委制訂了《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規定中小學和中職學校要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以生命教育為依托,加強中小學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培養學生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學生自殺事件,這當然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既然發生了,不僅不應該回避,更應該利用這個活生生的案例來教育學生。在這方面,我們遠遠比不上香港。”這位教育工作者認為。
D 心理問題不該回避 家庭教育支持更重要
16年前,在廣東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幾乎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的情況下,福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始起步。1997年,福田區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開展了“特區青少年心理教育工程”的研究。2000年與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簽約,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由福田區開發的地方課程——《成長、成熟、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進入全區中小學的課堂,成為對學生開展預防性、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走進福田區的任何一所中小學,都可以發現學生能夠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得到所需要的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或心理宣泄。
黃孔辰認為,心理教育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心理問題,有些病理性的心理障礙需要借助醫療模式。但由于認識上的誤區,絕大部分的家長不愿意帶孩子去醫院診斷和治療。為了探索一條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有效模式,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去年在市康寧醫院的專業支持和指導下,福田區教育局創辦了全市第一家公益性心理輔導專業機構——福田區青少年心理發展中心,由區屬學校30名專業心理教師為全區廣大家長、師生提供免費心理診斷、心理輔導以及矯治性、發展性的心理與行為訓練。該中心成立不到1年,就義務接待來訪者1520人次,接聽熱線電話咨詢823人次,面談咨詢611人次,其中接受心理訓練86人次,受到全市廣大學生與家長的歡迎。
在長期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因為家長的素質和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于是,從1997年開始,區教育局又創辦了連鎖性的“福田區春暉家長學校”,并通過培訓建立了由100多名骨干教師與學校領導組成的“家庭教育講師團”,使得許多家長不再僅僅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能更主動地了解和關心子女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和心態,并且能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親子關系和諧多了。
E 60多所小學里只有3位心理教師
然而,先行者也有先行者的困惑,福田區教育局在探索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正是全市將面臨的。據了解,目前福田區共有30位專職心理咨詢的心理學教師,分布在全區70多所中小學校;而在其中60多所小學里,卻只有3位心理教師。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個是教師編制有限的問題,另外就是“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突出、不重要”的錯誤觀念。福田小學心理咨詢老師劉勤告訴記者:“從表面上看,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似乎沒有中學生突出,但往往都是處于‘潛伏期’,一到了中學,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華富中學陳芳老師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已經有十幾年時間,對這個問題她深有同感:“在小學階段沒有及時給孩子們做心理輔導,到了中學,他們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往往顯得更不成熟,也更容易出問題。”
撇開年級差別不說,即使從整體層面來看,心理輔導專職教師仍顯不足。而另一個困惑,黃孔辰坦言仍是“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比如雖然對班主任、家長進行了一定的培訓后,對校長還未作這方面的系統培訓,而一校之長往往決定學校的教育理念,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水平。如有的學校為了應試分數,訂了心理教材但是不開課,甚至還出現“不愿訂教材”的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在前不久剛剛召開的教育座談會上,市委副書記李意珍透露,計劃將每年6月定為“關注未成年人教育行動月”,在這個月里,將集中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切實關心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此外,還準備啟動“一幫一”活動,由市、區、街道各級領導聯系一所中小學(幼兒園或社區教育點),每個校長聯系一個班級,每個老師聯系幾個有困難的學生,特別是對于薄弱學校,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指導。
無論如何,這都是值得期待的。
學生不愿、不想、不肯與人接觸,不和社會溝通,這就是心理健康問題。
有校長建議,學校應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引導學生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