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不久,來自市心理咨詢中心青少年門診的數據顯示,由父母陪同前來求助學習困難、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的青少年比假日期間明顯增加了。專家指出,特別懂事、性格內向、父母對學習的期望值又過高的孩子需要特別注意,他們是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
過分懂事學習失去目標
小軍(化名)從小功課特別好,但是年末的期終考試他一時失誤沒有保住前三名的位置。開學后,小軍老是抱怨自己的眼鏡出了問題,一看黑板和書就眼花,連續換了五六副眼鏡,也沒有解決問題。他暗暗著急,甚至瞞著父母企圖割腕自殺。
小軍的媽媽從小對他的成績要求特別高,只要小軍沒有考到規定的名次,她就會從學校一路罵到家,小軍常常一個人在樓梯間哭很久。而且小軍一直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家里經濟拮據,商店里再好玩的玩具只要媽媽一個眼神飄過去,小軍馬上會自覺地放下,說不喜歡。
專家說法:
國家心理咨詢師葉曉勤告訴記者,出現心理障礙的青少年很多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好孩子,同時,性格又非常內向,不善與人交往。這些懂事孩子其實很可悲,因為他們很小就開始察言觀色,為自己考慮很少,但自己內心的不滿又無人可訴說。
隨著年齡逐漸增大,他們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總是為別人而活,此時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目標,最后逐漸產生學習困難。個別孩子為了逃避家長責怪,會轉變成類似小軍這樣的軀體化癥狀,產生心理因素引起的眼睛等軀體的不適,但在臨床檢查中又沒有實際指癥。
家長嚴厲或溺愛都不利
日前,一位17歲少年因為學習問題輟學在家,每天沉迷上網打游戲,當別人問他為何不出去進行一些健康的娛樂活動時,他回答,因為父母從來不讓他出去玩,所以他習慣被動地期待別人和他來溝通,久而久之,得不到外界的情感支持,上網就成了唯一寄托。
專家說法: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主任杜亞松表示,很多問題出在家長自己身上,因為問題孩子的家庭多半存在溝通不良現象。尤其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長如果過分嚴厲,或是對孩子極度溺愛,都容易給孩子的個性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在進入青春期后,交流會變得更困難。
節日攀比加重心理壓力
而節后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增加,有部分因素也與節日期間家長間的攀比有關。很多家庭如果有親戚朋友的孩子年齡相仿,就會互相問寒假成績,并暗暗比較,一旦自己孩子比下去了,就責怪他:“為什么你就沒人家那么爭氣呢?你真笨!”
專家說法:
葉曉勤指出,這種攀比能不能達到家長們預期的效果,是因人而異的。對有些孩子可以形成激勵作用,有些孩子則會起反作用,根本原因還在于親子間平時的溝通模式。如果父母對孩子實行鼓勵和贊賞為主的溝通方式,那么孩子會把這種對比化作積極的動力;如果長期得不到父母表揚、尊重的孩子,多半很容易在聽到父母埋怨的話后,產生一種自我暗示,認為“我是比人家笨啊”,最后反而自暴自棄,學習更失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