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調查顯示,美國孩子的每日勞動時間是72分鐘,韓國是42分鐘,法國是36分鐘,英國是30分鐘,而中國僅僅是12分鐘。來自上海市一份針對孩子勞動情況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孩子們經常體會不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無貴賤”的觀念在實際生活和教育領域中受到極大的挑戰。
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在調查中發現,當被問到在“學習委員”、“文體委員”、“勞動委員”和“宣傳委員”中隊員選擇最愿意擔任什么職務時,55.1%的隊員選擇擔任學習委員,23.6%選擇擔任文體委員,11.2%選擇擔任宣傳委員,而只有10.1%的隊員表示自愿擔任勞動委員。
關于長大后的理想職業,大多數孩子表示希望當教師、科學家、醫生、白領、明星、歌手等這些在如今社會顯得“體面”的工作。調查顯示,普通勞動者僅被排在倒數第二位。
在調查過程中,不少老師反映,一些孩子看到教室地上有紙屑,不愿意撿,因為覺得這不是自己扔的。他們不能自覺意識到,這是自己的集體。勞動意識的缺乏必然導致集體意識的缺乏。
專家表示,是否尊重普通勞動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如果父母是普通勞動者,孩子則感到沒面子,久而久之導致壓抑甚至扭曲心理的產生;如果父母是做官、做大生意的,孩子則看不起身邊普通的同齡人,很可能成長為自私、目中無人的典型。
據了解,世界上一些國家早就制定了青少年參加家務和公益勞動的法律和規章。比如德國法律規定6歲以上孩子必須做家務。專家建議,我國也應盡快制定一部自己的《青少年勞動法》,使父母、學校、社會共同鼓勵、督促孩子參加勞動,使孩子在“享受”勞動的過程中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全的人格
[轉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