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保險的人卻買不到保險。(資料圖片)
17歲的智障少女小玲(化名)的母親杜女士最近在忙著一件事,她準備向地方人大提議:采取政府資助一部分、個人出資一部分的辦法,給智障人群提供一定的醫療或養老保障。“我不是為女兒一個人做這件事,我是想為智障兒這個最弱勢的群體爭取到一些權益”。
保險為智障兒童買不到
杜女士萌發出這種想法實在是迫于無奈。近年來,她幾乎跑遍了鄭州的保險公司,想為女兒買養老保險等險種,但均未成功。保險公司拒絕她的理由非常簡單,她的女兒是個智障兒。
杜女士的女兒出生一個月后發過一次高燒。不久被確診為中度腦癱弱智,從那以后,杜女士幾乎傾其所有為孩子治病,但效果不明顯。
8年前,杜女士把女兒送到鄭州市金水區的智障兒童學校———“利智學校”上學。女兒在這所學校基本學會了疊衣服、熨衣服,回到家后,她還會幫助家人洗菜。杜女士很高興孩子能學會這些看上去再簡單不過的生活技能,因為作為母親,她最理解孩子能掌握這些技能是多么的不易。
為了讓女兒的未來有一個保障,五六年前,杜女士開始著手為女兒買保險,但一聽說是個弱智兒,保險公司都拒絕了。一次,杜女士說服了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為女兒買了一份保險,但業務員看到孩子后馬上提出不能辦;為此杜女士還損失了1000多塊錢。后來,杜女士又到一家保險公司為女兒買大病險,人家一看孩子還是不給辦。為這件事,杜女士大哭了一場。她感到非常傷心:“最需要保險的人卻買不到保險。”
20多天前,杜女士在報上看到了一則因病致貧的消息,很受觸動。她想,女兒的生活、醫療都沒有保障,萬一有病,全家人不都完了。由此,她想到了這個人群,人數并不少,占到了總人口的1%~2%,她特別希望政府和社會能給他們以幫助,給他們提供一定的醫療或養老保障。
“我不但要想自己的養老,還要考慮女兒的養老,我死后,女兒怎么辦?”杜女士說,“女兒學校開家長會,家長們聚在一起時都在發愁,不知該怎么辦。大家說,只有活著的時候對他們好點兒,自己死了就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了。就這感覺。”
記者就杜女士的遭遇采訪了河南仟方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孟國濤,他說,保險公司對智障人拒保的情況可以理解,畢竟保險公司所從事的是一種商業經營活動。在《保險法》沒有對智障人保險這一問題進行有關規定之前,保險公司為了規避大量風險而拒保并不違法。
但孟律師認為,從保險是為了分擔社會風險的初衷和發達國家經驗來看,有關智障人保險問題應納入《保險法》調整的范疇,以保障智障人的權益。為此,在國家當前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應該考慮到智障人這一特殊群體。國家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制度化和法律化解決這一問題,保障智障人的權益,體現社會公平和社會關愛。
智障學校被社會“遺忘”的角落
沒有喧鬧嬉戲,沒有歡聲笑語。鄭州市金水區的“利智學校”,給人一種特殊的冷清與破落感。這是一所專門接納智障兒的公辦學校,全校僅有80名學生。
冬天快到了,剛上任不久的“利智學校”陳校長這幾天正為取暖費發愁。按照政府的有關規定,可以向每個學生收取25元的取暖費,但這個學校每班只有10名學生,到哪里找錢才能讓空調正常運轉呢?
陳校長有些無奈地對記者說,雖說這是公辦學校,但幾乎處于被遺忘的境地,目前特別是經費很困難。辦公樓已有幾處裂縫,早該翻修了;校園的水泥地面破損很多,特別是校門口,坑坑洼洼的,孩子們一不小心就會摔倒;教室也該粉刷了;教學活動用具也已多年沒有添置,但這些都需要錢。“這樣的學校應該是福利性質的,政府定期給予一定的經費,但現在基本沒有人管,花一點錢都要到處伸手求人。”
“智障兒是最需要各級政府、各個團體關心的群體,但現在他們最缺乏關心,幾乎無人過問。不僅孩子,學校的一切都很少受到關注。”陳校長詳細解釋說,比如教師評職稱,由于平時參加不了各種活動,老師很少能拿到獲獎證書,評職稱的時候很難符合條件。事實上,這里的老師特別辛苦,特別有奉獻精神,不但上課時要用心,有耐心、愛心,下課了也跟著學生,幫助學生提褲子、系腰帶是常有的事。本來這是一個非常光榮、值得受人尊敬的職業,一些老師羞于和朋友談及自己的職業,覺得丟人,這都是社會太少關心的緣故。
據了解,“利智學校”目前有智障學生80余人,每4個學生配備一個老師。學校每年招收10個左右的智障孩子,然后對其進行9年的特殊教育。9年學習期間,這些孩子除學習一些常用的漢字外,主要是學習適應生活的基本能力,包括做家務、培養一些簡單的工作技能,最好能學會照顧自己。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對這些兒童的教育過程中,老師無法讓學生動腦筋去思考一件事,包括如何洗菜、如何拿刀切菜等等。這些技能都要靠學生的長期實踐來掌握。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些孩子在洗芹菜和切菜時,非常認真,但顯得很機械。
根據記者掌握的材料,鄭州市區內共有4所智障兒童學校,分別位于金水區、中原區、二七區和管城區,各校的現狀均不樂觀。典型的如中原區輔讀學校,便“寄居”在向陽小學內,目前有智障學生38名,但教師僅有3人,這樣的配備比例出人意料。管城區一位老師說,現在很少有人了解這個群體,很少有人理解這個群體。
就業缺乏適當的崗位
據“利智學校”老師介紹,智障孩子到畢業后,能達到小學三年級的學習程度就不錯了。但這些孩子基本上可以學會去超市買點簡單的生活用品、疊衣服、熨衣服,甚至可以調兩個涼菜。不過,這些技能顯然無法保證孩子們找到相應的就業機會。
河南省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智障兒童屬于殘疾人的一種,就殘疾人就業來說,一般有三種途徑:一是按比例就業,按照河南省相關規定,省內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均應按不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1.5%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應當安排殘疾人就業人數不足1人的,按1人安排;二是集中就業,針對18歲以上的殘疾人進行集體培訓,推薦就業;三是個體就業,鼓勵有條件的殘疾人搞個體經營,如修鞋、開店等。
據了解,河南省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每年要拿出100多萬元投入殘疾人就業工作,委托社會技能培訓機構對殘疾人進行技能培訓。該中心認為,對智能低下的殘疾人來說,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服務中心缺少與智障人相稱的工作崗位。由于他們沒有正常人的思維,與人溝通和接受能力很差,針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也不大可能。他們呼吁社會各界能主動提供適合的崗位,讓智障人也有機會享受勞動的權利和樂趣。
鄭州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也建議,要讓智障兒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他說,孩子智殘,給家長帶來的打擊極大,家庭所承受的精神和經濟壓力是難以言表的。有的家長感到自卑,不敢讓孩子見人;有些家庭由于孩子智殘而瓦解;有的家庭為孩子的康復傾其所有而重返貧困;有的母親為孩子康復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有的母親看不到孩子康復的希望,對自己和孩子的未來感到絕望。
他認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理應讓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享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切成果。應該根據輕、中度智殘人的實際情況,讓他們參與社會生活,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像自行車管理、公廁管理等崗位,也可以劃出一定名額讓智障人就業。
建議成立智障者服務中心
河南財經學院一位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建議,有關部門應建立智障者服務中心,成為集康復、教育、培訓、助養于一體的智障者綜合服務中心。
他解釋說,由于人的心理、思維、能力是在自然、社會、勞動環境下才發展起來的,智障人成年后,和健全人一樣,若有合適的繼續康復的環境,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還是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相反,對他們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將貽誤時機,加重他們的殘疾程度,甚至使前期的康復訓練毀于一旦,從而給他們的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應該出現一個開放的、社會支持的,集康復、教育、培訓、助養于一體的智殘人活動基地,給智殘人提供康復的平臺,以不斷減輕他們的殘疾程度,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河南省殘疾人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說,判斷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國際上常以該城市形成的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服務殘疾人的社會風尚程度為標志。目前社會上對智障者這一弱勢群體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智障兒的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困難。而他們成人之后的繼續發展和社會保障更是長期困擾這個群體以及他們家庭的焦點問題。由于社會接納度低,大部分有智障者的家庭感到很自卑,對他們的康復感到沒有信心。他呼吁,社會應接納智障者,讓智障者融入社會,并在社會上形成關心、同情、理解、幫助智力殘疾人,重視殘疾人事業的良好氛圍。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