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言的幾位家長,有的是殘疾人,孩子很優(yōu)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是正常人;有的是正常人,孩子有些智力障礙。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家長。
身教重于言傳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傳”這條經(jīng)驗我非常認可。曾經(jīng)有人做過實驗,將小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游戲,完成游戲能獲得獎券。游戲結束后,第一組的老師號召孩子都把獎券捐出去,而且自己帶頭捐;第二組,老師提倡孩子捐,自己沒捐;第三組,老師建議孩子把獎券留著,自己不捐;第四組,老師叫學生不用捐,但自己卻捐了。最后統(tǒng)計各小組所捐的獎券數(shù),結果是“第一組>第四組>第二組>第三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當身教與言傳統(tǒng)一時,兩者是一致的;當身教與言傳不一致時,身教重于言傳。比起老師和家長的口頭教育,孩子更多地以家長的言行為自己學習的對象。
挑戰(zhàn)父親權威
孩子到十二三歲時,確實會有逆反心理,容易和家長發(fā)生沖突,因為在他眼里自己已成人,而在成人眼里他還是孩子。
溝通是處理親子關系的最佳方式,因為孩子其實很渴望被理解。研究表明,孩子和父母相處,在其成長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在3歲孩子的眼中,父親是全能的;到了7歲,發(fā)覺父親是有所不能的;13歲時,父親變成了不可理喻的老家伙;18歲時,覺得父親的想法有些還是對的;30歲時,發(fā)現(xiàn)父親的想法大部分是對的;50歲時,感嘆父親太偉大了。
為孩子樹立自信
對智障兒童的教育,東西方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在北歐的丹麥、德國等,采取的是隨班就讀,但其前提是正常兒童能善待智障兒童。在東方,采取的是開辦特殊學校進行教育,這種方式可能會壓抑孩子的發(fā)展前景,但卻有利于同類孩子間的平等相待,保護他們的自尊,便于建立自信心。
我認為孩子的焦慮指數(shù)=(1/信心指數(shù))*事件發(fā)生概率,所以說緩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最佳方式莫過于提高他的信心。而信心=能力/期望值,因此我們不但要提高孩子的能力,也要幫他找到合適自己的期望值,太低不行,更不能太高。
此外,審美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我們要教孩子做善良的人,美好的社會才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