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當記者踏進北京市通州區培智學校大門時,被一陣陣哭喊聲嚇了一跳,走進教學樓,只見一個10來歲的男孩兒正躺在樓道的地上打滾兒……
“怎么了?孩子,是不是心里不舒服……”一位女教師蹲在地上摸著那個孩子的頭輕聲細語地說。
她正是我要采訪的對象李銀環。
“春天,孩子容易急躁,尤其有精神疾病的孩子,這是個規律。”李銀環帶著愛意向我解釋。
今年38歲的李銀環1988年畢業于通州師范學校,通過自學獲得大學本科學歷,現在是在讀研究生。
17年來,她培養出70多名智障學生,最小的3歲,最大的23歲。她的學生有5人獲得市、區紅領巾獎章,有數人在全國特奧會、市特奧會上摘金奪銀,有的畢業后踏上了工作崗位,有的順利進入了普通學校讀書。她編寫的“聾人康復語言”、“拼音教學法”等幾十種教材開啟了智障兒童的心靈之門,讓聾兒開口說話,讓弱智的孩子在普通學校和正常孩子一樣讀書。
“你是怎么愛上了這些癡呆的孩子?又用什么方法讓他們具備了正常的思維能力?”我這樣問。
“真正愛上這些殘疾孩子,確實不那么容易,他們像一只只丑小鴨,思維遲鈍,行動遲緩,有的渾身上下散發著難聞的氣味,有的甚至對正常人有突然性的攻擊行為......但一想到他們因殘導致有耳無法聆聽,我的心和我的情感都無法讓我拒絕他們。”李銀環說著把目光停留在班里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身上。
她是個癡呆孩子,不僅長得丑,而且沒有任何表情和語言能力。像這樣的孩子,本來每天管她吃喝就行了,但李銀環不死心。她對這個孩子什么都教,試著看她在哪方面有發展。每次做操,李銀環就站在她的背后,跟她像一個人一樣,把著她的手做每一個動作。
李銀環發現,拼音是聾兒走進有聲世界的一把鑰匙,于是,她從語言學、語音學、治療學等多種角度去研究每一個拼音。為了掌握每個音的發音口型、舌位、氣流、顫動以及身體各部位的變化反映規律,她兜里每天都放著一面小鏡子,沒有她的課時,為了不影響別人備課,她就跑到操場上練。冬天,手凍僵了、臉凍木了仍不放棄;晚上,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有時就把自己關在廁所里練。
功到自然成。李銀環總結出了“口型教學法”、“活動舌位圖教學法”、“無意識發音法”、“身體輔助法”等多種拼音教學方法,從而使更多的聾兒開口說了話。
一個叫小言的12歲聾兒3年前還不會說話。采訪那天他告訴我:“是老師教我寫字,教我說話,現在,我會叫爸爸、媽媽了,但我最想叫的,是我的老師,她是我的好媽媽。媽媽……”看到這些,李銀環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我教的孩子雖不可能考上大學,但我仍然覺得成功,這種成功就是我的快樂。”
17年來,李銀環在教育科研、教育教學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多項研究在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會立項,近30篇論文在市區獲獎并刊登。她先后講了十多次市、區級研究課、公開課和二十多次校級研究課、示范課。在北京市“特教基本功大賽”中獲得語文學科“四項全能第一名”。2000年,她被評為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特等獎;2004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去年,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我愛這個特殊的崗位,如果說殘疾孩子就像那貧瘠的土地,我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這片土地上,讓板結的土地也能長出綠草、開出鮮花、結出碩果。”李銀環發自肺腑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