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躲到衛生間里拼命打自己耳光。初三學生成績優秀,每次都要考第一,考不到就當眾拿刀片割手“自懲”。和女朋友分手,高中生用煙頭在手背燙出一個疤……面對近年來驟然增多的青少年“自殘”案例,吳月少等幾位廣州市人大代表近日提交議案,呼吁社會重視這一不正常現象,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去年初公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5.2%接受調查的廣州市中小學生,承認過去一年中有過用刀片等利器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據吳月少介紹,在自殘的孩子中,大約有20%會有自殺的念頭,或者是“曾經設想過各種自殺的場景”。
自殘青少年80%是女生
學生為何屢屢自殘?根據調查,感情問題、學習壓力、父母離異、家庭生活不幸以及受別人影響、覺得好奇等,是青少年“自殘”的主要原因。吳月少表示,青少年心理發育還不健全,不會采取各種方式化解壓力,而他們普遍面臨著沉重的學習壓力,作為家庭中最為敏感、脆弱的群體,很容易因家庭失去和諧、個人感情沖突而產生心理負擔,就會通過自殘來轉移壓力,通過肉體的痛苦來抵抗心理上的痛苦。
高二學生陳薇(化名)對記者表示,自己初三時曾經因為失戀、父母吵架、擔心成績下滑等原因,一年之內兩次用碎玻璃割破手掌。她表示,每一次自殘,疼痛襲來卻感覺到全身非常放松,“尤其是看著殷紅的鮮血緩緩流出來,什么煩惱都退得遠遠的。”
此外,有自殘傾向和曾經自殘的青少年中,80%為女生。主要是因為男孩因心理問題產生暴力傾向時,可以通過破壞行為釋放憤怒和緊張等不良情感,而女生更傾向于對自己進行傷害。另外,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一般為內向性格,不太喜歡和別人溝通。實際上,一些學習尖子也會自殘,由于一直處于優勢,他們一旦遭遇挫折,會因心理落差太大且拉不下面子向別人尋求開解,而用自殘來“鞭策”自己。
自殘行為會“上癮”
吳月少等代表認為,由于一次自殘的安慰效果不會持久,青少年沒多久就會再次重復自殘行為,繼而會“上癮”。學校、家庭和社會有關部門應該及時介入,幫助他們掌握健康良好的緩解、轉移壓力的方式。學校要對有心理隱患的學生多加關愛,有針對性地教授家長對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的方法。